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1-18 09:05 来源:瑶海区发改委 浏览次数: 我要纠错

一、202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市区党代会、全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稳中求进,经济质效稳步提升

受疫情影响,全年主要指标增速呈现前高后低趋势。一年来,我们狠抓经济存量提升和增量培育,经济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完成区人代会批准增长8%以上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以上,完成区人代会批准增长8%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完成区人代会批准增长5%左右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3亿元,同比增长10%,完成区人代会批准增长8%以上目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完成区人代会批准的高于GDP增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2.7%,完成区人代会批准的控制在3.2%以内目标。

投资增速保持领先。开展管行业必须管投资专项行动,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增速保持全市前列。省市重大项目推进有力,160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45.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2.2%。消费市场稳中向好。制定实施促消费方案,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新增限上商业企业113家。新兴消费快速增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互联网零售额增长48%。新兴产业快速增长。预计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30.2%、26.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3.8、5个百分点。财税收支总体平稳。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59亿元,增长5%。预计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6亿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市场主体稳定增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3.2万户,同比增长27.7%,总量超17万户。其中,企业6.32万户,同比增长9.19%。

(二)坚持产业立区,转型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实施产业发展“11332”工程,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产业集聚成效初显。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一谷三基地”建成园区面积超82万平方米,入驻企业345家。传统商贸焕发生机,周谷堆大兴农产品国际物流园荣获省级示范物流园区,中国服装原创设计基地、安徽国际汽车城片区产业升级加速推进。安徽国租供应链、航源基金等先后入驻,在安徽省股权交易中心科创板挂牌企业12家。建筑业总部释放效益,新增10家特级、一级企业,宏志建筑总部等落户,预计建筑业产值全年同比增长13%。大健康产业持续壮大,静安、九久夕阳红等开工建设,普瑞眼科、东骅医院等基本建成。文创产业加快培育,长江180艺术街区升级为省级创意文化集聚区并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要素保障不断强化。出台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90条政策,兑现区级高质量发展政策奖补资金1807.7万元,同比增加37.1%。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生物医药等政策资金6107万元,盒子健康、统旭智慧等入选市级产业链重点企业。设立瑶海大健康、东部新兴产业、“专精特新”3支产业基金,计划规模11亿元。出台“瑶看东方·海聚英才”十大行动工作方案,以产业为导向评选20名拔尖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发展能力提升。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总量突破80家,增长61%。科技成果登记184项,每万人发明专利0.98件。与中科大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院合作共建长三角前沿科技孵化平台。举办全国双创周合肥分会场瑶海分场活动,连续第四年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总决赛,圆满承办首届合肥市“创新、创业、创造”大赛。

(三)坚持高质量推进,东部新城中心建设加速启程

坚持把合肥东部新中心作为瑶海头等大事,强化统筹调度,东部新城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空间制约实现突破。《合肥东部新中心(瑶海片区)综合开发实施方案》获市委市政府批复。完成红庙、刘小墩等征迁项目8个、21.3万平方米。打造“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污染地块治理新模式,马(合)钢片区污染土壤修复第一批次5个项目已进场开工,空间释放进程加快。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公服配套逐步完善,合肥一中东校区主体封顶,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体结构完工,和平小学新校顺利开工。交通路网日益健全,地铁4号线试运营,广德路跨南淝河大桥顺利合龙,郎溪路高架与包河大道高架、畅通二环无缝对接,15分钟交通圈快速直达滨湖新区、政务新区。环境整治加速推进,工业遗址公园一期防腐除锈项目、南淝河景观提升工程已完工。发展动能不断集聚。中国宝武安徽(产业)总部加快建设,年度完成投资1.5亿元。青年创意田园二期开工建设,“十里工业文明长廊”产业策划和定位研究进一步深化。

(四)坚持建管并重,宜居品质不断提升

坚持把改善城区面貌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推旧改、强功能、精治理,瑶海颜值持续刷新。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实施大建设项目321个,投资65.36亿元。全面达成“三个百万”目标,实施站塘城中村、香店城中村等52个征迁项目,完成征迁103万平方米;建成交付广德家园、华凌锦苑三期等复建点14个、约200万平方米;安置襄河家园、花冲盛市等项目9个、118万平方米;拆除违建1.4万处、面积115万平方米。新启动电机厂、铜三纺四等片区更新改造。通达路西、迅捷物流等7宗、478亩土地上市。区域功能日益完善。全力保障畅通二环、包公大道等15项重点项目建设,淮南路、长江东路改造等实现部分通车,铁山路等16条支路网项目加快建设。完成3处交通拥堵点段治理。整治提升33个老旧小区,惠及群众3.5万人。新建板桥等菜市场3个,建成12处停车场、停车泊位1452个。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强化大气污染精准治理,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7.6%,PM2.5浓度同比下降2.9%。实施12个水环境治理项目,排查整改大排水户440家,市级考核五处河口断面水质均达V类标准。实施园林绿化项目14个,新建、提升绿化面积约70万平方米。建成726处垃圾分类点。

(五)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释放

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优环境、提效率,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G60科创走廊合肥瑶海区老工业区转型发展试验区项目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彰。发挥合肥都市圈引领作用,与淮南潘集区、谢家集区和蚌埠龙子湖区建立常态化合作。强化工业遗产保护,推动合肥市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生活秀带”工作方案》。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有序推进44项改革任务。东投公司完成股权变更,四家区属国有企业定位更加明确。区项目办、营商办、大建办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营商环境作用增强。“城市大脑”建设方案编制完成,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速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持续推进,5家分院挂牌运营。营商环境更加优化。全面推进“办好一件事”改革,聚焦企业群众办理高频事项,编制区“一件事”目录清单112项。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稳步推进,14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深入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全年减税降费及政策性退税约10.4亿元,推动9000余家企业入驻市“信易贷”平台。

(六)坚持共享发展,民生保障有力有效

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民生质量持续提升。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开展招聘会111场,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登记失业率2.7%。开发合肥首个退役军人就业平台,争创全国示范性退役军人服务站。民生保障持续加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八成以上,其中投入5.23亿元实施18项民生工程。5所公办幼儿园投入使用,建成中小学2所,新增学位4290个。落实“双减”政策,实现三点半课后服务全覆盖。强化兜底保障,发放各类保障资金8900余万元。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疫苗183万剂次。7个街道级“智慧+康养”综合为老服务中心、64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居家养老服务29万人次。14个城市阅读空间接待读者221万人次,“15分钟阅读圈”基本形成。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在全市主城区中率先完成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开展红石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获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法治政府建设连续5年考核全市第一。扎实开展“双提升”攻坚战,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同比下降12.1%。常态化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区安全生产总体形势平稳。

在回顾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风险依然不少,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不大,主导产业不强,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龙头企业带动;旧城改造任务艰巨,可用财力较少,城市面貌与群众期待存在差距;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优质化供给不足;土地、能源等要素资源日益趋紧,节能减排、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工作任务还相当艰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化解。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2 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之年,是落实省市区党代会目标任务、新一届政府履职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

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定产业立区不动摇,大力推进产业转型突破、城市更新攻坚、环境质量提升,统筹合肥东部新中心片区、龙岗片区、老城片区三大片区协调互动发展,全力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示范区、老城区更新改造示范区,早日成为高质量发展“千亿区”。

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节能减排完成市控目标。

三、2022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

2022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增强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高举“产业立区”旗帜,努力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示范区、老城区更新改造示范区,早日成为高质量发展‘千亿区’”,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产业立区,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深入开展“产业转型突破年”行动,加快实施产业发展“11332”工程,以开展五个专项行动为抓手,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实施创品牌示范行动。以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示范区为目标,建立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打响“中国网谷”品牌,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代表企业集聚“一谷三基地”。发挥市二院、静安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优势,打造瑶海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以打造老城区更新改造示范区为目标,集聚瑶海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发掘艰苦创业的合钢精神,打造十里工业长廊创意文化服务业集聚区。依托青年创意田园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旅游休闲服务业集聚区。围绕打造建筑业总部集聚区,优化升级建筑业产业链。依托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加快专业市场提档升级,打造中国服装原创设计基地、国际汽车城等商业新地标。

实施聚发展要素行动。以培育更优的产业土壤为目标,在发展要素上求突破。加大产业政策供给。围绕产业链重点项目企业,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三重一创”等政策,完善区级产业政策体系。深入开展固本强基、引才聚智行动,动态开展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工作,把人才强区与产业立区有机融合。探索攻关专项基金,加快落地瑶海大健康产业基金并发挥效益,推进东部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产业基金。

实施拓承载空间行动。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充分释放发展空间。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闲置、低效用的全域治理。着力推进油坊、大彭,大店、榆梓坎、当涂路、东部新城中心核心区、一环路-南淝河-板桥河7个片区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加快轮胎厂复建点北侧地块、站塘地块等6个产业地块上市。拓宽项目发展空间,对新进工业项目实施准入绩效综合评价机制,激励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推动重点楼宇提质提品,不断释放楼宇空间容量。

实施强市场主体行动。以高效转化现实生产力为目标,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一批龙头企业“股上市”和“增资质”,支持银山棉麻、客来福等企业上市融资。出台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引进企业总部5户以上。抓牢市场主体培育,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力度。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全年净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3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不少于100家、科技成果登记完成不少于200项。

实施优产业生态行动。以创造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为目标,实现产业配套精准供给。找准我区在省市重点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定位,瞄准产业细分领域打造比较优势,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图谱,用“一链一策”争取更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布局瑶海。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提速项目审批,提高企业办事便利度。强化干部服务企业意识,细化落实日常考核,提升服务效能。

(二)聚焦战略机遇,打造合肥新兴增长极

围绕“高品质生活中心、新业态集聚中心”目标,抓实抓细各项举措,打造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示范区,树立合肥中心城区建设发展新标杆。

加强统筹推进。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全力保障各项重点工作推进。完成核心区成片开发方案,全面启动老舍钢综合改造。与国开行等加强合作,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编制瑶海片区产业发展规划,深化工业文明长廊产业策划研究。

提速项目建设。续建、新开工、开展前期项目77个,预计完成投资77.8亿元。保障市博物馆、龙岗路等市级重点项目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投入使用,合肥一中东校区建成招生,中国宝武安徽(产业)总部首发项目建成运营。完成王小郢等19个征迁项目,建成交付东城新海苑等2个复建点。盘活存量用地,实现土地供应面积超千亩。

加快土壤治理。推进老合钢东二地块“环境修复+开发建设”创新模式落地。完成马(合)钢、氯碱化工地块第一批次污染土壤治理修复,提供建设用地2049亩,启动第二批8项土地治理修复工程。推动危化品码头搬迁,积极开展老合钢区域综合改造。

(三)聚焦城市品质,建设和谐宜居新城区

深入开展“城市更新攻坚年”行动,坚持“拆、建、安、管”四位一体,统筹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拓展城区发展空间。实施毛巾厂、刘小郢等69个征迁项目,征迁面积不低于100万平方米;新建、续建龚大塘、龙腾家园四期等复建点项目21个,全年竣工交付不低于100万平方米;安置龙谷华庭、开元府等复建点10个、120万平方米。加快老城更新,推进大窑湾片区、临淮路片区改造,完成35个老旧小区整治。

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全面保障淮南路、临泉路等9项市级重点工程;完善区域路网,加速推进大彭路、青龙路等24项区级路网建设。实施大店、广德路等48个公共停车场,完善智慧共享停车体系,缓解老城区停车压力。开展长江东大街等8条主次干道立面及景观提升改造,改善城市形象。有序推进垃圾分类设施体系建设,引导居民分类、定点、定时投放。

打造优良生态环境。深入开展“环境质量提升年”行动,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持续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推进达标提升、河道清淤、初雨调蓄等水环境治理项目,改善区域水环境、提升城市防洪抗洪能力。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抓好城市扬尘、秸秆禁烧、挥发性有机物整治,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加快推进郎溪路街头游园、唐桥公园等项目建设,新增提升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

(四)聚焦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抓住机遇、破解难题,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和强大动能。

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结合东部新中心建设,全面推动区域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开展结对共建,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先发城区交流合作。实施扬长补短对标追赶行动,以高质量发展特征性指标为引领,对标上海、南京下辖市区和兄弟城区,推动产业协作、平台建设等高对接。

全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健全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推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加速政务服务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基层为民服务平台建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扩大“办好一件事”改革工作成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全面推行7×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推动证照办理“一业一证”。建立热线联合会商督办机制,健全企业和群众诉求高效办理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加大“信易贷”推广力度,扩大财政金融产品覆盖面和受益面。

(五)聚焦扩大内需,切实融入新发展格局

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安排重点项目170个,投资150.32亿元、增长15%。持续开展“重点固投项目攻坚行动”,落实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会商协调推进机制,做好征地拆迁、施工环境等服务保障。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创建现代化高品质商圈,持续推动龙湖天街、瑶海万达等特色商圈差异化升级、智慧化改造。加快安徽联家供应链等一批重点商业项目落地。推进夜间经济集聚区建设,办好“瑶海夜市美食节”、“蝶变广场集装箱市集”等主题活动。支持直播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安徽短视频直播基地、瑶海电商协会作用,鼓励和引导专业市场参与电子商务新渠道新营销新模式。发展线上消费,推动零售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展智慧门店、自助终端等“无接触”零售。

(六)聚焦实事难事,坚持不懈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认真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做好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工作,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持续推进“全民参保”,合理提高各类待遇水平。打造现代产业工人队伍,支持安徽建筑农民工创业孵化园等打造成为省、市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刚性落实退役军人政策,不断增强退役军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搭建“1335”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家庭养老床位920张,投放智慧养老终端1000个,把专业化的机构养老服务延伸至家庭,全力做好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监管和服务质量提升。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新建、续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4所。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持续落实“双减”政策,开展校外培训机构集中专项治理行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关设施建设。按照现有医联体模式继续深入推动医改工作,继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深化医保制度改革,调整大病保险待遇标准,有效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理念,推进法治瑶海建设。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平安创建活动广度深度。针对黄赌毒问题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形成长效打击整治机制。保障粮食安全和调控,做好价格监测。强化反电诈工作精准宣传。严格落实网格相关配套制度,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各位代表,完成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指导和监督下,虚心听取区政协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落实本次大会通过的各项决议,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求实务实,坚持苦干实干,乘势而上、奋勇前进,全力打造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示范区,老城区更新改造示范区,早日成为高质量发展“千亿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