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6-01-19 15:15 作者:瑶海区政府 来源:瑶海区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我要纠错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1月10日在瑶海区 
                                                             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区长 单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工作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下,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时代主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推“一改一建”,力促“一转一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20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财政收入17.1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17.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2亿元,年均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42亿元和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860元和20440元,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0.6%〔1〕。先后荣获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科技进步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
    转型发展持续迈进。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布局建设了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平台。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中小金融机构创新园、白马电子商务园等产业集聚区蔚然兴起,瑶海万达广场、宝业东城广场、百大农产品国际物流园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筑业“三大产业”发展格局逐渐成型。一二三产比例从0.8:46.2:53调整优化为0.1:38.2:61.7。
    城区更新不断加快。始终坚持以大建设为抓手,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环境治理齐头并进。建设主次干道和支路网项目83个,轨道交通1、2、3号线启动实施,裕溪路高架、铜陵路高架、临泉东路、郎溪路等交通动脉先后贯通,嘉山路、琅琊山路、凤阳东路等支路组网运行。龙岗开发区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实施旧城改造项目50个,铁路南站、华贝厂等35个重大项目顺利完成,大兴新居、幸福花园等21个(324万平方米)安置项目全面实施。修建、改建小街巷159条,整治老旧小区84个。城区科学化、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机制不断健全,机械化清扫、洗扫覆盖率由61%提升到95%。生态城区建设明显加强,新增游园绿地2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18.56%提升到27.2%。新建城区雨污水管网97.9公里,秸杆禁烧、大气污染防治、河长制等工作全面落实。新开工建设项目环评率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区机关办公楼通过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验收。预计“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1%,超目标任务93.8%。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着力构建富有效率、开明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职能加快转变。全区国有资产实现统一集中运营,资产收益年均增长20%;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实现融资8.57亿元。深化城区建设体制改革,建设领域“六分开”〔2〕全面落实,工程变更管理严格规范。推进城区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数字城管正式运行,城管议事会创新形式全市推广,合肥市火车站地区综合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加快财税体制改革,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全面执行。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引进项目668个,实现招商引资1136亿元,实际引进外商直接投资5.6亿美元。完成进出口总额9.02亿美元,年均增长8%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切实改善民计民生。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跻身省教育强区行列。财政投入4亿元,新建、改建和维修中小学30多所,加固校舍19万平方米。青少年科技创新获“中国科协主席奖”。全民健身蓬勃开展,10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205处健身设施建成使用,25所公办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基层医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管理更趋完善。文化工作步入全省先进行列,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形成品牌特色。民生工程提标扩面,滚动实施民生工程项目134个,农村五保户供养、重残救助等多个项目发放标准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46.7亿元。就业和保障工作成绩显著,新增就业岗位8.2万个,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续保78.2万人次,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续保19.9万人次。纳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3.5万人,发放养老金约1.9亿元。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医疗、教育、特困等各类救助水平稳步提升。社区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明光路、大通路街道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全区20个社区成功创建市级标准化示范社区,养老、帮扶等创新服务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社会管理显著提升。始终坚持以稳定促发展,妥善处置和应对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热点问题,为瑶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积极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五级书记大走访”、“三抓一促”等活动,畅通信访渠道,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机制日益完善,金三角加油站油品质量等重大信访问题有效化解。建成新海家园、康居苑、来安花园等13个(134.38万平方米)安置房和廉租房、公租房项目,保障了3.83万搬迁群众以及生活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河长制、路长制贯彻落实,为合肥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做出了突出贡献。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天网工程”〔3〕基本完成,创新“街所联动”〔4〕机制,打击非法传销等专项行动扎实有效。健全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市场监管、食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长效机制。经受雨、雪等恶劣天气重大考验,处置应急突发事件能力逐步增强,防震减灾等工作成效显著。瑶海区志(1949-2005年)出版发行,瑶海年鉴实现续编。
    民主法治持续加强。始终坚持牢记宗旨,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积极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意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700余件。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初步形成,规范性文件“三统一”〔5〕和普遍法律顾问制度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实现常态化。高度重视社情民意,办理政府服务直通车21120件;行政审批及行政(公共)服务事项40.65万件。“六五”普法顺利通过验收。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圆满完成。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相关规定,财政预决算实现网上公开。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查处作风问题25个,处理37人。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察、审计,政府作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持续推进政务公开,区政府网站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网站。
    五年来,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抓紧抓实各项工作,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财政收入增长1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招商引资增长16.1%,其中实际引进到位外资增长27.2%;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5%和10.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年着重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利用合肥市“四规合一”先行试点机遇,着力完善城区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全力推进瑶海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区域性总体规划,研究城区产业发展布局。启动瑶海区单元规划、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转型发展规划、安徽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规划、旧城更新改造规划等9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都市科技工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及火车站地区空间提升规划设计。
    二是加快城区建设。坚持改建并举,功能提升和空间拓展同步,最大化利用好有限资源。举全区之力,攻坚克难,全年完成大建设和旧城改造搬迁5044户,约75万平方米。完成轨道交通3号线搬迁,实现新庄前进等12个项目拆迁扫尾。实施市政路桥等基础设施项目25个,保障大众路、郎溪路高架等7个市重点工程项目施工,开工建设半塔南路、襄水路等18个支路项目。启动安拖东村等6个旧城改造项目搬迁工作。开工建设北京华联购物中心、安徽中星城等土地升级改造项目。和寓家园、明皇家园等18个(287万平方米)安置房项目进展顺利,开工建设凤华家园、广和家园。铁路南站综合改造项目和坝上街旧城改造项目(住宅二期)稳妥回迁安置2689户。全面实施凤凰桥生活片区等12个老旧小区整治和胜利东村巷等5条小街巷综合改造工作。凤阳支路综合整治、史家河箱涵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银屏历史生态文化街初步建成。364亩土地成功上市,总成交价款达26.9亿元。
    三是启动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把握全国试点机遇,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瑶海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完成全区工业存量土地普查登记。氯碱化工等项目完成搬迁,马钢(合肥)公司正式关停。恒通文化产业园配套设施、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3个项目开工建设,并获中央预算内资金1.04亿元;合肥热电集团和平路供热管道改造等3个项目获得国家专项债券建设基金0.89亿元。
    四是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打造新兴产业平台,全力推进都市科技工业园和物联网产业园建设,上海统旭电子等项目签约入驻,尚荣移动医疗产业基地、中科国泰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积极构筑长江东大街总部经济廊带,保利东郡、中建四局六公司(华东总部)大厦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商合杭安徽区域总部、蓝光时代红街等项目成功落户。着力培养壮大建筑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00亿元。大力推进“双创”工作,都市科技工业园获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成“联众创咖”众创空间。17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技术合同成交额超亿元。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设立1.1亿元产业扶持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参与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携泰健康产业、古井酒店、中盐红四方锂电“新三板”上市。
    五是深化改革创新。政务服务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启动合肥首个区级公共服务规划编制,在全市率先下放灵活就业、劳动合同备案和个体参保续保等职能。成立经济工作组和教育项目建设工作专项推进小组。建立国土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暂行办法,区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龙岗省级开发区机构正式获批。市区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园林绿化项目设计单位选定和设计费核定管理进一步规范。引进规划设计和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实行品牌推荐制度,引入一线品牌,提升安置房标准和质量。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管理议事规则和考核暂行办法制定完善。深化城区建设体制改革,纺织一村成为全市首个“先建后拆”旧城改造项目,数字化大建设指挥调度中心启动建设。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6〕,商事登记〔7〕制度改革加快落实。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三单”制度。政府购买服务范围不断扩大,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运行。
    六是推动生态建设。围绕“一路一景”、“一园一品”的目标,坚持总量扩展和品质提升同步,着力打造绿化精品工程。全面建设南淝河、二十埠河、小板桥河河道景观,龙岗路、龙塘路等游园绿地建成开放。改造提升和平广场和瑞泰游园等项目,和平广场荣获全市园林绿化养管“五佳公园”称号。瑶海湾湿地公园、滨河公园等生态文化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投资5479万元,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4万平方米。朱砖井垃圾中转站建成运行。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各镇街、开发区成立环保办,监管网格覆盖全区。53台燃煤锅炉停用拆除,4598辆黄标车提前淘汰(其中2005年前黄标车全部淘汰)。加大建筑工地等扬尘污染治理,取缔、关停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企业9家,PM10、PM2.5均值分别低于市政府管控目标13.9%和24.1%。
    七是提升民生保障。全区民生支出达16.6亿元,占区级支出的80%。全面落实省市28项民生工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城乡一体,农村五保供养、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计生奖扶等项目提标扩面。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城乡统筹,搭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十中新校区、少儿艺校新校区等建成使用。深入推进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稳妥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被征地农民安置补偿和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对象和毕业大学生,新增实名制就业1.2万人。开展养老产业试点,加快养老服务企业发展。努力构建覆盖全民的分层救助体系,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区行政服务、文化艺术、公共卫生“三个中心”基本建成,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7.5‰。
    八是加强社会治理。“平安瑶海”建设扎实推进,组织开展“百城禁毒会战”、“猎狐2015”〔8〕、“飓风行动”〔9〕等系列专项行动,全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6.4%。强化流动人口精细化管理。“海鹰”反恐应急处突队组建完成,专业巡逻队网格化巡控工作机制建立完善,2976台摄像机组成的“天网”覆盖全区。围绕“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要求,深入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原新站区1704.13亩土地遗留问题等重大信访事项处置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安全生产工作实现“五个全覆盖”〔10〕,“严执法、排隐患、强管理”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大兴危化品码头停业整顿,食药品安全城市创建全面推进,全区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各位代表,五年的实践充分说明,坚持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牢牢把握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机遇,是实现瑶海大发展、快发展的关键;坚持从基本区情出发,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创新推动政府工作,是我们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不竭动力;坚持产城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是发展经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努力改善民生,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高昂的斗志和顽强的毅力,是我们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
    五年的发展变化,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五年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好。面对经济和社会转型加快、矛盾增多的复杂局面,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瑶海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五年来的发展和进步,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人大、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群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瑶海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关心支持瑶海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民生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许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需解决;城市管理常态化和长效化机制有待健全,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高,维护社会稳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少数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部分公职人员存在“庸懒怠”现象,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业务能力仍然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基本要求
    各位代表,“十三五”是瑶海推动城区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在新的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对瑶海发展寄予厚望。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来我区调研,勉励我们要高举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旗,加快转型升级发展,奋力打造现代化新瑶海,极大增强了我们加速创新转型升级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十三五”时期我区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合肥跻身“长江经济带”、踏上“一带一路”,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双重节点城市,为瑶海提升城区定位、加快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同时,经过多年的努力,瑶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列入国家试点,合肥市出台了支持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实施意见,瑶海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支持。只要我们牢记肩负的使命,积极主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按照全市“十三五”战略谋划布局中,把中心城区定位为“国际化都市区的核心区、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区”的要求,拉高标杆、奋力拼搏,在新的起点上谋求新发展,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寻求新突破,在搬迁改造老工业区中积聚新动力,在大建设中提升新面貌,在强化社会事业发展中取得新进展,就一定能够在转型升级发展中再创辉煌,谱写瑶海振兴崛起的新篇章。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主动融入合肥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大格局,统筹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转型发展示范城区、创新创业活力城区、宜居宜业幸福城区,实现瑶海全面振兴发展,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后五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年均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和11%。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创新发展,进一步培育转型升级新引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结合安徽省“4105”行动计划和合肥市“创新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效应,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重点打造城市综合体板块、汽车城板块、中小金融板块、电子商务板块、文化创意板块为核心的中高端现代服务业。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物联网云服务中心。围绕尚荣移动医疗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发展壮大医疗器械产业规模。依托中建四局六公司、中铁四局四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实做强现代建筑业。加快推动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瑶海专业市场水平。
    ——坚持协调发展,进一步焕发老工业区新活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抢抓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配套支持政策,积极主动对接,用足用活各类扶持政策,强化调度,确保搬迁改造工作强力推进。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有序实施工业企业搬迁、新产业培育发展、腾空厂区厂房设施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社会事业发展七项重点任务。到2020年,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基本完成,城区功能持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坚持绿色发展,进一步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区。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强和改善薄弱环节,提升全区在产业、人口等方面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推进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社会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统筹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绿化“扩面、补缺、提质、创新”工程〔11〕,建设以瑶海湾湿地公园、花冲公园为核,南淝河、二十埠河、小板桥河河道为带,道路、铁路和高压走廊为线,街头游园为点的“两核三带、串点成网”生态园林网络体系。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大力推动环境管理工作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加大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环境治理,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推广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坚持开放发展,进一步建设创新创业活力城区。开放是推动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招商引资放在重要位置,实施产业链招商和精准招商,以大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勇于探索,敢当“排头兵”。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充分释放发展活力。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落地生效,推行社管平台等“互联网+政务”新模式,着力优化服务,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激发“双创”热潮,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坚持共享发展,进一步增进人民群众新福祉。共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石。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建设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非学历教育园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力争文化软实力居全市前列。深化“体教结合”,实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工程”和“足球进校园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苑和健身广场建设,提高群众健康指数。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规划建设合肥特色专科医疗园区,提高群众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完善民生工程资金预算优先安排、重点保障机制,继续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编织全方位公共安全网。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落实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2016年重点工作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加快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2016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省委九届十四次全体会议和市、区2015年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领导调研瑶海区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加快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为开启瑶海全面振兴发展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为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多作贡献。
    2016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招商引资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要实现以上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提升转型发展水平 
    立足省会城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提升定位、拉高标杆,在新的起点推动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着力完善城区规划编制和实施体系,全面推进国际化都市区建设。在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基础上,完成瑶海区单元规划,启动生态规划编制工作,争取大兴镇(含龙岗开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着眼合肥总体功能区布局,深化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转型发展规划、安徽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规划、旧城更新改造规划。完善瑶海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完成沿河(板桥河、南淝河)景观概念性规划、花冲公园升级改造规划等专项规划。切实把握全市产业发展大格局,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按照集聚集约、创新创优、互动互补的总体思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现状,进一步集聚产业优势、提升发展层次,打造瑶海发展新的支撑。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推动经济、科技、人才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开展精准招商。
    (二)强力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紧抓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契机,加快全区转型发展。充分利用马钢(合肥)公司关停搬迁后释放的土地资源,着力打造近10个平方公里的产城一体新区。启动瑶海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扩区工作,争取更多区域和项目享受政策叠加红利。加大工业存量土地改造、收储力度。充分利用低效闲置厂房车间等设施,规划实施工业文化创意项目建设。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塑区域产业格局。全面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强化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争取力度,做好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申报工作。
    (三)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龙岗开发区新兴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路网、水、电等配套设施,建成新开普安徽物联网研发中心,加快建设都市科技工业园二期2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尚荣移动医疗产业基地、物联网科技产业园研发中心等项目。
    扶强扶优现代服务业。加快恒大中央广场、万达商业广场、国轩东环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保利罗兰春天、文一名门名城等项目启动实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推动白马电商园等提档升级。积极完善金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入驻,着力打造大三角商贸金融中心。结合花冲公园升级改造,精心谋划电机厂地块开发,打造生态文化创意的合肥新名片。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加快养老产业发展。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互联网+专业市场”为载体,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提升改造传统专业市场,打造现代流通产业升级版。进一步研究地铁时代商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合肥火车站和轨道交通等综合交通资源优势,着力繁荣地铁经济。丰富城区业态,加快大通路美食街、木滩特色商业街等特色街建设。推动安徽国际汽车城改造提升。
    全面推动创业创新。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政策措施,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互联网+”创业网络体系。建立运行区工业云平台,建成1个以上众创空间项目,新增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打造4个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着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保障机制,推动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加快形成国际化都市区新格局
     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做好轨道交通1、2、3号线及和平路等10个市级重点项目施工环境保障工作。积极推动轨道交通4号线、裕溪路高架东延、大东门区域地下综合交通工程、龙岗路等12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确保长临路等17条续建支路竣工通车。全力推进戚继光路等18条支路项目开工建设。
    提升城区建设品质。适时启动和平村等3个旧城改造项目,加快花冲跃进等15个旧城改造项目扫尾工作。推动广德家园、襄河家园等19个(377万平方米)复建点项目顺利开工,全力保障新和家园、吉泰嘉苑等18个(287万平方米)在建复建点项目建设。做好李郢地块等13宗(772亩)土地收储上市工作。实施8个老旧小区、11条小街巷综合整治改造项目。做好长江批发市场周边道路改造和环境整治工作。启动来安路等7个公共停车场建设,开工采石路110KV变电站及彭东一、二号等高压线迁建和入地改造工程,适应城区公用基础设施发展需要。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城管委统筹调度职能,进一步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完善“数字城管”运行体制和考评机制。加大执法体制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属地管理、街道(镇、开发区)牵头、联合执法、网格化全覆盖”的综合执法体系,重点整治摊点乱设、车辆乱停、出店经营等现象。树立“百姓城管”理念,完善社区城管议事会制度。推动环卫市场化进程。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面开展餐厨垃圾收运工作。加强城区重点道路的景观立面整治。启动火车站片区环境综合提升工程。
    (五)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加快城区绿化速度。继续实施城镇绿化提升工程,新增城区绿化50万平方米,提升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植树造林任务。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建设一批高品质城区公园、绿地。启动花冲公园改造工程,继续实施和平广场景观绿化提升项目,完善月亮湾公园后期工作,完成瑶海湾湿地公园一期、滨河公园、高地公园项目建设,打造明光路、临泉路、一环路等“绿化示范路”,分段实施铁路沿线和高压走廊绿化。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着力推进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强化污染源控制,淘汰造纸、小化工等行业落后产能,对重污染企业逐步实施搬迁改造。严格控制烟尘和油烟污染,实施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全密闭运输,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杜绝露天燃烧秸秆、废弃物,规范处理生活垃圾。综合防治机动车污染,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新能源汽车推广及配套建设任务。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启动实施二十埠河流域治理工程。深化节能减排,实现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PM10、PM2.5均值低于市政府管控指标。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
     强化改革执行力,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完成内部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全面落实公车改革,做好配套管理制度衔接。推进行政改革,坚持简政放权,进一步做好省市下放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工作,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推广明光路街道政务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健全龙岗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建立招商项目预审机制,完善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实现招商、项目落地工作一体化。调整完善街镇财政管理体制,调动街镇围绕财税抓经济的积极性。继续推动国资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统一管理、运营机制,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启用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市区一体化。全面推进城区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国土规划联席会议制度,建成数字化大建设管理平台,优化“拆建安管”一体化工作流程,推动实行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推广“先建后拆”模式。开展安置房建设项目化管理试点。完成市政园林体制改革,组建市政园林办。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七)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面落实民生工程。推进中小学布点规划实施,新建明皇路小学、铜陵新村幼儿园等项目,完成郎溪路小学改扩建及市属三校〔12〕改造工程。实施名师、名校长(园长)工程。做好全区中小学午餐服务工作。全力争创国家“中小学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积极推进合肥市全民健身中心建设,打造群众体育特色品牌。推动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完成龙岗医院医改,确保大兴镇、大通路街道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加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全面落实“二孩”政策,加大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帮扶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共文化场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推动东门消防站、市儿童医院建设,启用区行政服务、公共卫生、文化艺术“三个中心”,规划建设人社民政服务中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加快养老机构和养老设施建设。全面落实五保、孤儿供养政策,实行全天候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推动社会组织孵化器建设。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信访维稳问题。建成区综合接访中心、行业性调解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实现处置信访事项的全程信息化。稳妥做好大兴新居等复建点项目安置工作。深入推进“平安瑶海”建设,巩固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完善重大决策社会风险防控机制,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清单制度。推进“天网工程”瑶海支网建设,提高监控覆盖面。加强应急处突队伍建设,构建社会治安大巡防格局,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大力推进信用城市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强化落实校园安防措施,完善校园安全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红线”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动大兴危化品码头远期易地规划和搬迁工作。启动消防安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大力推进道路交通、食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等综合治理。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继续抓好拥军优属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扎实做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档案、防震减灾、地方志、残疾人等工作。
    (九)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机制,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努力使政府决策顺民心、合民意,让各项工作经得起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建设服务政府。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更好地为居民、企业和社会服务。狠抓工作落实,细化分解任务,加强团结协作,严格督查督办,强化考核问责,激励多干事、褒奖干成事、治理乱作为、惩戒不作为,全面推进政府工作。
    建设责任政府。坚持以振兴瑶海为己任,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危机感认真履行职责,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推进工作,坚决克服封闭保守、墨守成规等思想障碍,勇于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抓项目的本领、解难题的能力、促发展的水平。
    建设廉洁政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严格落实“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严控“三公”经费支出。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调整和权力运行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各位代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瑶海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迈上新的辉煌征程。让我们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牢把握国家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机遇,万众一心、开拓奋进,为实现瑶海的全面振兴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