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提出要“坚持人民至上”,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新阶段“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仅体现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地位,还鲜明彰显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深入分析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对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成逻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理论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历史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是对百余年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党和人民奋进经验的深刻总结;从现实逻辑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在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中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对人民需求变化的敏锐回应。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邃的理论逻辑
所谓理论逻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经典论述来看,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作为“生产者”与“劳动阶级”的人民在物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指出“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指出,“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是人民,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列宁认为,“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种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还要高明得多的东西。”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把每一历史时期“从事艰苦的劳动而很少能得到享受”的工人阶级群体,看成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决定性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终将为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所代替,而工人阶级就是实现这一历史性变革的伟大革命阶级。”第四,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列宁要求全党干部务必坚持把工农利益作为宗旨,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对于损害群众利益、不尊重群众的党员绝不姑息。
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把维护人民利益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原则,并根据时代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不断在理论上作出新概括新发展。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重大论断,一直强调“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邓小平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以“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内容的人民主体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发展了以“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主要内容的人民主体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新境界。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
所谓历史逻辑就是“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从我们党百余年的奋斗历程来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党自成立以来的优良传统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百余年来无论弱小还是强大、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在革命时期,为拯救民族危亡,结束人民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我们党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依靠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为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地位,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落脚点,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顺应人民意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依靠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汲取的经验智慧。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逻辑
所谓现实逻辑就是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现实问题为着力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基础性和前提性考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聆听人民心声,聚焦现实问题,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实现了远高于全球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平均经济增速最高的经济体。进入新时代,我国GDP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2021年,我国GDP达17.7万亿美元,占世界比重达到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人均国民总收入达11890美元,较2012年增长一倍。全面小康的实现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但是,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依然面临不少难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还远没有达到充分满足的地步。
新时代“变”与“不变”的辩证法客观上要求我们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人民至上,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扎扎实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创性内容及其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创造性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中所蕴含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新论断新要求,凸显了“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和价值信仰,彰显了人民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和真挚的为民情怀,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
(一)坚持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理念。它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对人民的根本立场、真挚情感和鲜明态度。这一概括既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牢固捍卫,又是对人民立场的突出强调,体现了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大都是从物质资料生产者、历史变革推动者的角度论述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列宁进一步提出人民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等系列重要论述,将人民群众比作天地、江山、衣食父母和最高裁决者,体现了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和党的创新理论中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将其融入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战略共识中,落实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需求的具体举措中,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政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因此要不断完善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特色的政治制度,既要在形式上体现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程序和正义,又要从实质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经济方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社会方面,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的各项权益,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构建全方位、普惠性、可持续性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文化方面,既要着力建设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惠民体系,还要不断完善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方面,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不断改善环境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二)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阐述中国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自此,中国梦成为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蕴含着鲜明的人民性,凝聚着党和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其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体现了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彰显了党一以贯之的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中国梦之所以是人民的而非少数人的梦,就在于中国梦归根到底为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中国梦之所以是现实的而非虚幻的梦,就在于它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汇聚了实现中国梦的磅礴伟力,中国梦之所以是坚实的而非缥缈的,就在于它是扎根于群众实践,以群众智慧为源泉。
实现中国梦,第一要坚持方向正确、道路正确。方向决定未来,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动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要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团结奋斗是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务必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在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第三,实现中国梦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实际行动造福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三)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提出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要求全体党员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并提醒党员干部“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我们党的立党初衷和本源,体现了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创新和发展,是对人民立场地位的坚持和保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和魂。初心使命的提出,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话语的创新和发展,又是“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和“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政治密码,还是新时代全体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引领和价值遵循,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坚毅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每个党员都要在思想政治上不断进行检视、剖析、反思,不断去杂质、除病毒、防污染。”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方面要“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只要是人民群众欢迎、咧嘴笑的事,再难也要干到底;只要是人民群众不高兴、撇嘴的事,就坚决不要干!”另一方面要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坚持为民谋利、为民尽责、为民担当,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在实践中牢记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植根于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聚焦让人民生活幸福这一“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不断造福人民。
(四)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山和人民的开创性论述,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升华,也是我们党深刻认识人民与政权之间的关系、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所作出的正确结论。正是因为党始终把人民视为江山,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创造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
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守好江山责任重大。第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守护好江山,就要严格落实好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持之以恒全方位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第二,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最大伤害,是人民群众最痛恨的现象,反腐败斗争关系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因此,要持之以恒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永葆党的肌体健康,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第三,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会越来越复杂。“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深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不断增强进行伟大斗争的意志和本领,在斗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牢牢守护好红色江山。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明特征
第一是一脉相承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吸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人民主体思想精华,是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理论成果。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从“现实的前提”——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论证了人民群众在生产活动和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以及“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等重要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点,深刻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党面临的脱离群众的危险等,提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等重要论断。另一方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守正创新,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我们要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要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真正做到了既不忘老祖宗、又讲出新话。
第二是时代性。一切划时代的思想体系都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的人民主体思想内涵,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重大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等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从“人的命题”或“主体命运”的角度,并从“现实的前提”——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物质生活条件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思想的提出是为人民群众谋求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然而,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不可能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确保人民始终成为发展的中心,为确保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提出的理念原则。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充分的时代依据,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提供了最新方案。
第三是民族性。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性地借鉴了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传承了民本思想的优秀基因,弘扬了“恤民忧民”“民为邦本,邦本固宁”“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等民本理念,实现了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以百姓之心为心”作为重要价值准则,将“民心”问题看作党执政的根本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文化基因,同时又赋予传统民本思想以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这一思想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
综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新时代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刻把握并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单位分别为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