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瑶海区应急管理局 > 规划计划 > 年度计划

    【年度工作计划】瑶海区应急管理局2021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 2021-02-11 13:05  信息来源: 瑶海区应急管理局
    【字体:  

    (一)安全生产方面

    1.纵深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按照国家和省、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部署安排,针对安全生产事故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紧盯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设施工、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紧盯大型商业综合体、各类商市场、城中村、老旧小区等重点部位,通过现场推进会、推广先进经验等措施,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完善和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2.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深入推进联合集中执法,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执法,切实将安全生产的责任和压力传递到企业。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主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完善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随机抽查工作细则等制度,增强安全监管执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实现年度内事前处罚次数和金额双上升。扎实开展群众公议、合法性审查工作,落实好行政处罚公示公开制度,完善“两法衔接”工作,建立健全“三项制度”。

    3.扎实做好重点时段安全生产工作。把握重点时段安全生产特点和规律,分析研判客观存在的安全风险,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落实整改。进一步强化重点时段安全生产责任和意识,紧盯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点时段,全面排查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人员密集场所、工贸、养老机构等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与隐患,有效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4.加强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进一步加大事故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力度,促进安全生产责任落实。进一步抓好事故直报统计和安全形势分析,保证工矿商贸事故统计联网直报率达到100%,增强对安全监管工作的精准指导能力。加强事故调查工作相关业务的研究学习,丰富事故调查取证方式规范撰写事故调查报告不断提高事故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全面开展对事故调查整改措施落实效果进行评估,防止出现“重调查、轻处理,重处罚、轻整改”的问题,发挥事故调查对事故预防的震慑作用。

    5.夯实企业安全基础。突出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城镇燃气、危险化学品和工贸等重点行业领域,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在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领域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工作,提高事故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安全网格化建设,提升基层安全管理能力。

    6.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建设。依托社会治理综治系统,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科学划定安全网格、落实网格人员、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进一步理清网格内生产经营单位底数和重点监管对象数量。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建成高效运行的基层安全生产网格化工作机制。

    (二)应急管理方面

    1.推进应急区域联动。推进瑶海区应急管理、防灾减灾一体化建设,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性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体系,加强瑶海区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预案与长三角地区相关预案的衔接,实现应急管理跨区域业务协同、信息共享、联动处置,提升区域应急协调联动能力。

    2.狠抓应急管理处置制度落实。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制度,严格执行工作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工作到岗、联络畅通,坚决杜绝脱岗、漏岗、保安替代值班人员和值班业务不熟等情况发生,强化“值守应急”理念,立足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提升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统筹协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的同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一指挥、协同应对的总体要求,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协调或参与一般以上、敏感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工作。

    3.加强信息化建设使用。推进我区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一期、二期项目、国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化平台推广使用,抓好基础数据采集工作。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完善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工作辅助决策功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风险监测预警中的作用。

    4.补齐防震减灾短板。继续推进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体系建设项目的完善落实,确保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建立多科地震监测系统。持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演练工作,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防震减灾主题摄影大赛等活动,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向全社会纵深辐射,让防震减灾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和队伍的建设,加大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指导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地震志愿者队伍及防震减灾辅导员队伍开展各项工作,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自然灾害防治方面

    1.巩固防灾减灾救灾基础建设。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镇街开发区、社区两级灾害信息员队伍体系,明确灾害信息员的权利义务,制定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健全灾害信息员管理的长效机制,组织业务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切实提升灾害信息员防灾减灾工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多措并举组织学习宣传《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牢固树立综合减灾理念,总结经验做法,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减灾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调动社区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推进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开展隐患排查,降低灾害风险。采取排查治理灾害隐患、修订完善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等方式,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2.未雨绸缪防汛抗旱工作。健全工作机制。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部署,及时调整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快形成上下一体、纵横联动的防汛抗旱新格局。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抗旱责任制,健全工作流程,适时召开防汛抗旱、形势分析和督查督导等专题会议,主动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压实防抗责任和任务。全面加强宣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推动防汛抗旱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防汛抗旱基本知识和防灾避灾常识,开展常态化防灾避险应急疏散演练,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做好汛前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按照工程准备到位、物资准备到位、队伍准备到位、预案准备到位、培训演练到位的要求,全面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做好水旱灾害防御。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强化测报预警,加强对汛期天气形势和水情、旱情形势的预测预报,及时发布预警,及时会商研判,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全面做好紧急情况下的应对防范工作。

    3.稳定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形势。构建高效的工作格局,按照“上下基本对应”的要求,调整和完善我区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机构和组织体系的,提升协作联动机制的效能,督促各部门加快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充实一线防灭火的人员和装备。加强防火宣传,强化火源管控,在重要节假日、关键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组织森林防火宣传月活动。构建和完善我区森林草原火情预判和火险形势研判会商机制,推进信息共享,及时发布火险预警信息,加强火源管控和隐患查改,强化四个“重点”管控,依法治理违规用火和输配电线路隐患等问题,严格管理野外火源,实现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常态化。做好应急处置工作,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督促指导开展全种类和全范围的森林火灾处置技战术训练,不断提高队伍的火险、火情处置能力,完善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探索跨区救援队伍就地物资保障机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