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海区市场监管局2024年投诉举报数据分析报告
2024年,瑶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真履行消费维权监管职责,不断强化消费维权效能,确保广大群众的消费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全年,处理12315、12345、来信来函等渠道投诉举报咨询共 66691件,同比增长22.26%,已办结65107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680余万元(未办结的均在办结期限内)。
一、投诉举报数据汇总
(一)接收全国12315互联网平台25884件,其中,投诉18624件、举报7263件,同比增长15.0 % ,目前已办结24345件。
(二)接听热线电话3420件,接待消费者现场投诉356次,共计3776件。同比下降4.57 %,目前已办结3744 件。
(三)受理12345热线平台单件35171件,同比增长30.73%,目前已全部办结。
(四)接收信函类投诉举报及上级和有关部门转办函1167件,受理信访82件,共1249 件,同比增长36.28 %,目前已办结1204件。
(五)办理各类舆情361件,网友留言及督办件252件,共计613件,同比下降1.92%,目前已全部办结。
二、投诉举报数据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与2023年相比,全区投诉举报业务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2345平台和信函渠道的受理量涨幅明显。从诉求来源来看,12315和12345两个热线平台为主要的诉求来源,占受理总量的91.6%。
![]() |
![]() |
(二)投诉类别分析
![]() |
图3:商品类投诉分布图
主要反映:食品包装标识不规范、家居商品退货纠纷、化妆品夸大宣传、家电及汽车售后服务纠纷等。
2.服务类投诉。全年受理服务类消费投诉9978件,主要涉及:教育、培训服务(1764件),文化、娱乐、体育服务(1028件),互联网服务(976件),餐饮和住宿服务(770件),美容、美发、洗浴服务(764件),租赁服务(766件),销售服务(758件)。

图4:服务类投诉分布图
![]() |
主要投诉内容为:教育培训、健身类培训、游乐场、健身房、美容美发店行业等预付式消费纠纷中产生的退费纠纷,餐饮和住宿消费活动中因服务质量引发的纠纷。
(三)举报事项分析
从举报问题类别来看,举报主要的问题有:广告违法行为(1831件)、不正当竞争行为(1684件)、侵害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1612件)、产品质量违法行为(650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644件)、商标违法行为(564件)、违反登记管理行为(198件)。
![]() |
(四)投诉举报地域情况分析。全区投诉举报主要集中在几个辖区面积大、商业综合体、市场分布较多的市场监管所,其中龙岗所、长淮所和方庙所受理件数位列前三,三个市场所投诉举报量占全区业务总量的45.64%。
除此之外,区局自办件总量大幅增长,一方面是由于12315平台分流至ODR企业处理工单量提升,ODR企业处理后由消保科自办件数量增多;另一方面,12345为企服务专席的开通,12345平台企业咨询工单大幅增长,分流至注册登记科办理的工单数量较多。
图6:2024年各单位12315、12345平台受理量分布
三、ODR企业情况分析
2024年,瑶海区新增12家在线纠纷调解企业(ODR企业)。全年,ODR企业处理消费投诉1947件,占投诉受理总量的15.17%,办结率100%,ODR企业和解成功率达96.2%(1-11月份),有效提高了消费者满意率。
四、热点问题分析与建议
(一)预付式消费纠纷矛盾突出。预付式消费重点集中在游泳健身、美容美发、教育培训等行业。2024年,瑶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受理有关预付式的消费投诉4000余件,此类投诉往往涉及行业较多、涉及多个监管部门、也因引发群体性消费投诉,处理难度较大,今后仍是监管中的重点、难点。
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发挥协同监管作用,利用引入第三方监管账户、实行预付式经营许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手段,强化事前、事中监管,完善退款机制、有效减少预付式消费纠纷,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广告违法行为占比较高。广告违法行为占全国12315平台举报总量的25.2%,12315平台已成为广告违法行为举报的集中地。此类举报内容单一、指向明显,多数为反映使用绝对化用语,要求查处、书面回复和给予举报奖励,疑似为职业打假人。
建议:针对广告违法举报较为集中的领域,市场监管部门应发布“宣传指引”和“负面清单”,强化重点企业帮扶指导,提升广告引证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坚持监管执法与为企服务并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投诉举报量不断提高。新业态和新消费模式的涌现,职业索赔数量也随之进一步增加。职业举报人的投诉举报索赔形式由单一向多样、线下向线上、传统领域向新兴行业转变。据统计,2024年全区职业投诉举报量约2.1万余件,约占投诉举报总量的31.5%。
建议: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完善执法程序。同时要普及法律宣传,提高广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防止其成为职业打假人的攻击目标。进一步完善职业索赔领域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充分运用扫黑除恶工作机制,发挥各部门职能,规范职业举报投诉行为,使其真正发挥出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