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某地发生基孔肯雅热疫情,引起市民广泛关注。基孔肯雅热到底是什么?下面小吉为大家科普相关知识。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潜伏期1至12天,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出现高热,手指、手腕、脚踝等关节疼痛/关节炎,面部或四肢伸展侧皮疹等症状。
小吉提醒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以对症治疗为主。最经济有效的防控办法是避免被蚊子叮咬,如果发病及时就医哦。
主要通过两种“花蚊子”——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叮咬传播。媒介伊蚊主要孳生在较为洁净的容器积水中,一般在白天叮咬人,活动高峰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
既往监测,合肥市有白纹伊蚊分布。
普通居民
消除蚊虫孳生环境
居家生活时,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理房间、院落、盆罐积水,水生植物5~7天换一次水,或改为沙土种养。
灭蚊虫、防叮咬
家中使用纱门、纱窗、蚊帐,可用蚊香、电蚊拍等杀灭成蚊,外出建议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裸露皮肤上涂抹驱蚊液。
外出居民
出行前
查询目的地的传染病流行情况,或根据旅游部门、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的旅游提醒,做好防蚊灭蚊等防护准备。
出行中
谨记时刻防蚊,外出涂抹驱蚊液等驱蚊产品。在伊蚊活动高峰期避免前往树荫、草丛、水池等蚊虫活动地。同时注意观察自身健康状况,若有不适及时就诊。
出行后
开展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护人员旅行史和蚊虫叮咬史。
科学健身,贵在坚持。健康成年人每周应进行 150~300 分钟中等强度或 75~150 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应进行 2~3 次抗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