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合肥市瑶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科普健教 > 健康科普

    7月卫生防病提示

    发布时间: 2025-07-01 15:00  信息来源: 合肥市瑶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字体:  

    炎炎夏日,暑假来临,居家生活、外出游玩增多。

    合肥疾控提醒您:保护身体健康,需要关注食源性疾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手足口病、流行性出血性眼结膜炎和溺水。

    一、食源性疾病

    以微生物所致食源性疾病最为多见,野生菌、野生植物等误食导致中毒也时有发生。

    食源性疾病通常进餐后短时间内急性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7~10月为高发月份,暑假聚餐、外出旅游增多,发病风险也相应增加。

    健康提示

    1.保持清洁,尤其饭前便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勤洗手。

    2.生熟食物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生熟分开。

    3.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食用前清洗削皮。避免食用霉变的主粮、豆类和花生等。

    4.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尽量不食用,如再次食用应彻底加热。

    5.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和野生植物。

    6.外出就餐应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风险。

    7.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就医。

    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血小板、白细胞进行性减少,有的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和全身酸痛等症状。

    蜱为主要传播媒介。

    每年4~10月多发,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旅游以及户外活动人群感染风险较高,需高度注意。

    健康提示

    1.整理家居环境,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杀灭杂草中和家畜(宠物)身上的蜱。

    2.野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佩戴帽子,裸露皮肤涂抹蚊虫趋避剂等。

    3.避免在草地、树林、田间地头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4.离开蜱虫栖息环境时,检查身上、衣物、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

    5.如果被蜱虫叮咬,建议直接去医院,由医生用酒精涂抹或喷洒叮咬处,用尖头镊子取下蜱,切不可生拉硬拽,防止蜱虫头部残留。

    6.加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近期的野外活动史和可能的蜱虫叮咬情况。

    三、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现皮疹。

    健康提示

    1.勤洗手: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洗手。

    2.喝开水、吃熟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3.居家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开窗通风为主;勤晒衣被;做好家庭地面、玩具等消毒。

    4.减少聚集:患儿居家治疗期间少外出,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场所,症状消失后1周方可返校。

    5.接种疫苗:儿童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减少EV71引起的手足口重症。

    四、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

    俗称“红眼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眼病,夏秋季流行。该病潜伏期数小时至5天,一般为1~2天,病程2~7天。

    临床表现为结膜水肿、充血、点片状结膜充血,伴眼球异物感、流泪、眼痛等。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还可借助水(如被污染的游泳池水等)引起暴发。

    健康提示

    1.加强手卫生和爱眼护眼知识的学习,养成勤洗手、不共用毛巾脸盆等个人生活用品的习惯。

    2.已经患病的病人避免进入游泳池、浴池等公共场所。

    3.患者感染后7~10天,应尽量居家隔离休息,减少公共场所活动。

    4.患病后,及时就医,遵循医嘱用药。

    五、溺水

    每年夏季是溺水出现的高发期,广大市民应选择安全有保障的水上活动场所,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一定的溺水急救技能。

    健康提示

    1.游泳安全守则

    选择正规场所:去有救生员、安全设施完善的游泳馆。

    结伴而行:不要独自游泳,未成年人要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游泳。

    做好热身:下水前充分活动身体,避免抽筋。

    量力而行:不要逞强,避免长时间游泳或过度疲劳。

    儿童看护:游泳时不要让孩子离开视线,即使是在浅水区。

    使用安全装备:儿童游泳时应穿戴合格的救生衣或游泳圈。

    2.紧急自救

    保持冷静:慌乱会加速体力消耗,尽量放松身体,采取仰漂姿势等待救援。

    利用浮力:抓住身边的漂浮物(如空水瓶、木板等)。

    呼救:挥手并大声呼救,吸引他人注意。

    3.正确施救

    不盲目下水:尤其是未成年人,应优先呼叫专业救援人员。

    使用工具救援:用竹竿、绳子、救生圈等间接施救。

    心肺复苏:如果溺水者无呼吸心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