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聚焦创新主体培育,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今年以来,联合税务、市监等部门开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训会8场,服务企业220家次。实地走访企业105家、线上服务企业500余家。利用科技服务工作群,线上常态化宣贯“一图读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宣传图,扩大企业知晓度,2024年,预计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同比增长37.57%。利用“周二下午茶”,联动属地街镇开展科技企业服务和科技政策宣贯。实施科技服务进社区专项行动,面对面服务企业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428家,同比增长35%,任务完成率全市第一、增速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融资难题,实现快速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保障,在投融资服务、产创融合发展、场景应用对接、人才服务赋能、政策支持引领等方面给予创新主体全面支持,高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发展,协助禾丰科技成立安徽省禾丰热科学技术研究院。逐步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的产出能力、熟化能力和转化能力。建立“专班+专员”组织体制,从全区抽调人员组建区科技产业专班,强化专业培训,加强人才储备,专职专责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及科技招商工作。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成立企业数59家,同比增长256%。技术合同交易登记总额完成登记58.5亿,吸纳沪浙苏高校院所技术合同855万元。
(三)抓好创新要素集聚,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标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标准,摸清全区创新平台底数,全面梳理建立工作服务台账,加强服务管理,助力平台提质升级。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在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揭牌,实现瑶海区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突破。新增2省级众创空间(任务数1家)、新建3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任务数2家)、储备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严格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重点针对22家科技服务业在库企业,加强日常走访,政策宣贯。新增3家小升规及主辅分离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区科技局会同街道针对重点企业常态化开展走访,加强企业服务,实现营收增幅由负转正,1-11月实现营收9.96亿元,同比增长8.3%,高于全市平均增速。全区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入库项目2个,1-11月科技服务业固投增速932.54%。
三、2025年工作计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初步谋划2025年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为:全年净增国家高企50户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500户;新增市级及以上孵化器或众创空间2个;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在肥新成立企业80户;技术合同交易登记总额60亿元,新增创新平台1所。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完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聚焦区主导产业重大关键“卡点”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科研项目选题凝练机制,常态化征集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需求及应用端场景需求,开展“双需”对接会,搭建企业资源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强化“专班+专员”组织体制,充分发挥企业服务专员作用,在投融资服务、产创融合发展、场景应用对接、人才服务赋能、政策支持引领等方面给予创新主体全面支持,精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安徽创新馆,打造安徽科技大市场合肥瑶海市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搭建产业先发地区与瑶海科技成果落地的“空中走廊”。
(二)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区科创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联合发改、财政、税务、工信等部门加强对属地街镇业务指导,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台账,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各属地加强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根据辖区在库高企、申报未通过企业及目标培育企业,定期走访或电话回访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动员指导企业对照要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与已建及拟建设孵化载体运营单位联系,督促运营单位配合,动员企业申报高企、入库科小。通过“本地培育一批、成果转化一批、外地招引一批”三条路径融通推进,实现企业创新主体快速扩容增量。
(三)提升科技创新载体能级。一是以中国网谷(一谷三基地)为承载,打造创新集群。突出中国网谷(一谷三基地)聚集、引领、带动作用,打造瑶海区创新高地。二是聚焦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瑶海长三角科技战略研究院发展壮大,依托和引导其广泛开展创新项目招引、技术需求对接,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进度。三是加快国家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后备梯队建设,按照孵化载体分级分类梯队培育服务要求,加强与市外优质孵化载体运行机构的合作,积极争创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载体和品牌。
(四)强化科技招商和成果转化。强化专班人员协同服务能力,细化工作、责任到人,确保信息沟通有效。同时积极参与市级提供项目路演对接频次,区科技局建立对接台账,常态化更新项目进展。科创集团、国资集团、物联网中心等平台持续发挥承接项目主力军作用,加快科技招商项目招引、落地、转化。同时利用好市级五个专班以及市委科创委驻西安、长春、成都三个联络中心的优势资源,积极对接高校科技招商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谋划包装储备优质科技项目,强化科创基金要素保障,为成果转化项目提质增效。
(五)着力构建创新驱动体系。深化“招才引智”,集聚创新人才,着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重点领域人才突破。充分用好政策,扩大财政金融供给,完善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联动机制。用好各类财政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加大金融创新支持力度。紧扣主导产业及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整合企业、园区、风投、商协会等资源,围绕产业链设计创新链,加强科技招商全链服务。深化与科研院所、新研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合作,引进一批符合瑶海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富有创新活力的科创成果转化优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