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区文旅局坚持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东部新中心•活力新瑶海”战略部署,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增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全区文旅工作向精细管理、务实高效方向发展,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突出主题主线,推动文艺创作展现新气象
推进重大题材艺术创作。紧扣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实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开展文旅系列活动,动员辖区内公共文化机构、景区景点、行业协会、相关企业等单位和“两代表一委员”、非遗传承人、文化能人等群体,广泛参与传统戏曲、非遗展演、民俗展示、文艺演出等内容的挖掘整理和创作生产。
组织参加省市文旅活动。挑选精品节目,参加合肥市第九届基层文艺调演比赛、合肥市第七届“玉兰杯”戏曲大赛、合肥市第十届全民文化活动季、“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等文化活动;按照省市工作安排,有序开展围绕党的二十大相关活动。
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立足区情实际,着力丰富公益演出形式。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不断提升广大居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举办第十一届“梨园风采展”戏曲展演、第六届“社区大舞台”专场文艺演出、瑶海区戏曲大舞台等,让特色文化品牌深入人心。组织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示范性主题文化活动。
(二)围绕均等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新提升
持续建设“总分馆制”,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持续推进“总分馆制”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文旅部“春雨工程”志愿服务项目。区文化馆对分馆、基层服务点进行工作指导,联合打造各具特色的分馆,继续免费艺术大课堂线上课程试点工作。预计新增大兴镇文化分馆,各分馆在履行好现有免费开放职能外,全面承担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文化活动实施、文化项目承办、文化精品创作、特色文化建设等职能,提高服务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推动文艺家志愿服务项目建设,与我区居家养老、三点半课堂等项目合作,针对性满足老人、儿童、合肥好人等群体文化需求。开展文旅场所微笑服务年行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扩大公共文化场馆线上服务供给,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
推进城市阅读空间免费开放,促进可持续发展。依托14处城市阅读空间场馆平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拓展触角,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参与“15分钟阅读圈”建设工作,整合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深入推广,创新活动形式,提升阅读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联动,积极协调阅读空间与文联、文化馆总(分)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单位加强合作联动,提升阅读空间文化活动的规模与影响力。严格按照考核要求,细化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运营单位自主管理,在维护好公共区域的同时,发挥自主经营功能,依据相关政策,引导合同期满的城市阅读空间做好合同续签工作,拓展阅读点的生存、盈利空间,积极争取市级关于城市阅读空间的政策补助,确保我区城市阅读空间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创新创造,激发文化遗产传承新活力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根据市、区工作部署,加挂区文物局牌子,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职能。协助方庙街道与市级文物保护部门联系,借助相关技术支持,对王九大郢古墓动迁工作进行指导。
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按照非遗申报具体流程,深入挖掘区级非遗申报项目和非遗传人。持续举办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
(四)推进综合施策,构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龙湖天璞、原创设计小镇、文一时埠里等文创产业基地。支持长江180艺术街区等文创载体发展产业及辖区内企业扩大规模,争取引入头部文创企业及重大文创项目。开展文创产业统计工作(文化、旅游、创意等相关产业)。全年文创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亿。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修订产业扶持政策,增强政策引导力,完成各级政策申报、兑现工作。
推动文化旅游品牌建立。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根据瑶海实际培育旅游线路。指导青年创意田园做好3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定申报工作,完成旅游厕所建设工作任务。推动尚荣医疗产业园打造工业游示范基地。拓展文旅消费空间,持续开展文化惠民补贴活动,组织企业参加安徽惠民消费季。组织企业参加“皖美好味道、百县名小吃”等活动。
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展2022年度“中国旅游日”瑶海区系列活动。组织参加2022年合肥文化旅游推介会系列活动。积极参与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等活动,拓展企业开发文创产品。按要求做好“过年留合肥、免费游合肥”、春游江淮请您来等各项交流推介系列活动。做好合肥市国际文化博览会瑶海展区布展工作。组织参加长三角文博会、深圳文博会、国际摄影节等活动。加强融媒体营销活动。
(五)加强监管服务,营造优质有序市场新环境
加强法治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管理,组织参加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业务培训,参与行政执法案卷评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深入开展文旅领域学法普法活动。
强化市场监管。推进“互联网+监管”工作,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按照强监管、优服务、促发展、抓队伍的工作思路,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建立规范繁荣的文化市场为目标,扎实开展各项文化市场监管专项行动。一是全面清查出版物市场,严厉打击非法出版物及侵权盗版专项行动,落实“双打”工作责任,加大安徽大市场出版物领域整顿频次,守牢意识形态阵地;二是深化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探索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三是开展歌舞娱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会同城管、公安、属地等单位,重点落实东方一号娱乐会所等无证经营场所监管;四是整顿和规范印刷企业,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五是推进非法卫星广播电视接收设施整治,规范收视环境。加快文旅市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搭建信用平台,探索守信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落实方式,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推进文明诚信旅游。
提升服务能力。参与开展全市文旅发展环境优化年行动。优化文化旅游行政审批事项,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互联网+政务服务”,按时做好文化和旅游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受理和审核工作,落实行政许可项目工作制度及流程,全面提升审批效率。一是简化流程。在界定审批法定程序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层层把关,实现了审批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50%以上的目标;二是减少事项材料。对纳入安徽政务服务网的网上运行政务服务事项申请材料,实施精简的原则,主动对接市监、公安、消防、环保部门,清理非必要条件、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公示。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加强文化和旅游政务窗口基础建设。加强非学科(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和市场监管。
坚持“扫黄打非”。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以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日常监管,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打击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非法出版活动,坚决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和非法出版物。组织开展校园周边文化环境联合整治行动,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保障行业安全。一是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完善疫情防控突发情况应急处置预案,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文旅发展,确保“双胜利”。二是抓好安全维稳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部门监管责任,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月”、假日文旅市场安全专项检查。督促指导文旅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文旅场所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做好信访维稳、档案管理工作。落实政务公开、保密管理教育制度。
(六)建设应急广播,促进系统服务效能实现新提升
提升应急广播体系效能。按照《瑶海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启动全区应急广播平台。出台区级管理办法,确保全区应急广播体系与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有效对接,加快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全时段的预警信息发布和政策宣讲服务,同时保证应急广播信息安全,进一步提升全区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
(七)思想武装头脑,推进党建科学化水平取得新成绩
强化党的理论武装。一以贯之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思践悟中加快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对接结对帮扶社区明光路街道金大塘社区,开展“行走瑶海 服务群众”党员下基层活动,切实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到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
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牢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守正创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好文艺创作导向关、文旅活动内容关、文旅阵地安全关。坚持线下、线上双管齐下,把意识形态工作贯穿文化旅游工作全过程、全领域,不断强化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决守住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