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精准有效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强动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2673.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77.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642.2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7654.4亿元,增长5.1%。
一、工业经济攀高向新,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全省6和3.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1%,创年内新高,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同比增长60.7%,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60万辆,同比增长1.4倍。光伏及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3%,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达2209.73万千瓦、2225.78万只。家用电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家电四大件产量6461.03万台,同比增长12.4%,其中冰箱、洗衣机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2382.37万台、2688.62万台。
二、有效投资规模扩大,工业投资增量提质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较1-11月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投资和民间投资分别增长3.2%和2.2%。工业投资增长16.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2.2%。战新产业投资增长17.6%,对全市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97.3%;新能源汽车投资、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9.2%和54.8%。新动能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7%,占全部投资的20.4%,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环境监测及治理服务投资分别增长3.1倍、1.9倍和1.5倍。
三、服务业稳中加快,重点行业稳步增长
1-11月,全市规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512.63亿元,同比增长9.4%,较1-10月加快0.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高于全省增速。除卫生和社会工作外,九成行业门类实现增长,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4.3%和18%。从重点领域看,规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营收1417.23亿元,增长13.5%,较1-10月加快0.4个百分点。从效益看。规上服务业营业利润增长16.2%,高于全省8.8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营业利润增速高于全省,七成行业门类实现盈利,企业盈利面达62.9%。
四、消费市场稳步向好,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70.83亿元,同比增长5.0%。住宿餐饮业营业额突破700亿元,达704.96亿元,同比增长17.5%。新业态加速成长,限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515.25亿元,增长8.4%,占限上零售额的22.3%,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大宗消费支撑有力,石油、汽车类零售额合计占全市比重超四成、达42.4%,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限上零售额增长3.7个百分点。绿色低碳消费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增长58.2%,占限上零售额的8.4%,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
全年进出口总额3588.13亿元,同比下降0.6%,降幅较年初收窄19.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2327.07亿元,增长1.2%,较年初加快10.2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支运行平稳,金融供给力度加大
全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9.6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税收收入674亿元,同比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1.3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52.2、160.5亿元,同比增长6.7%、16.2%。
年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突破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贷款余额2.81万亿元,同比增长17.1%,连续16个月保持15%以上增长;存款余额2.73亿元,同比增长9.0%。
六、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收入差距稳步缩小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1.8%,居住价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2%,交通通信价格下降3.2%,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2%,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0%。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594元,同比增长7.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609元,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40元,增长8.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96缩小为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