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瑶海区统计局 > 本级政策解读 > 其他解读

    【部门解读】瑶海工业在历史负重下的前行与展望

    发布时间: 2025-02-24 09:59  信息来源: 瑶海区统计局
    【字体:  

    解读人:区统计局法规科工作人员 费捷

    解读时间:2025年2月18日

    解读内容:瑶海工业在历史负重下的前行与展望

    联系电话:0551-64497870


    一、瑶海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1968—2010)

    瑶海区从建国至上世纪90年代一直都是合肥工业的摇篮,老合肥人眼中的“东市区”,几乎所有的历史符号都是和工业息息相关——“钢铁纺织拖拉机、化工造纸水电厂、公交火车坝上街”,辖区内以钢铁化工为代表的重工业企业哺育了数十万人,像一颗郁郁葱葱的擎天巨树,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上,不断为合肥的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输送能量,开枝散叶,造福四方,可以说2000年之前的瑶海工业,就是合肥工业的“家底”。

     

    (图为合肥化工厂、安徽针织厂、合肥钢铁厂旧照)

    2000年-2010年,合肥产业发展的格局出现了新变化,以“高新、经开、新站”三大开发区的相继成立为标志,大量的工业用地入市,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的政策资源和财政投入不断集聚,合肥开拓出产业投资哺育工业发展的新路径,合肥工业的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而瑶海区也在原有的重工业家底之外,谋求新的发展与突破。彼时,形成了老城区以合肥钢铁厂、氯碱化工厂等重工业为基本盘,在瑶海工业园、磨店乡大力引入、培育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公司为代表的轻工业集聚园区,搭建出新站开发区的工业雏形。

    截止2010年区划调整前(瑶海区工业园、磨店乡划入新站开发区),瑶海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16家,累计产值达247亿元,而这一数据定格后,瑶海区就此完成了领导合肥工业促发展的历史使命,迎来了漫长的产业结构调整期。

    二、瑶海工业发展的转折阵痛(2010-2012)

    2010年对瑶海区来说是一个特殊年份,在这一年瑶海区与新站开发区进行了区划调整,数年来招商引入的新兴企业一并划走,瑶海区GDP的结构迅速从工业占主导地位转为商贸批零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同年底,国家统计局对工业统计制度进行调整,规上工业的入库门槛从500万元提高到了2000万元。两轮调整后,2011年底瑶海规上工业仅余下87家企业,产值规模158亿元。其中钢铁化工两家支柱企业贡献产值83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瑶海工业形成了“寡头独大”的局面,而围绕着钢铁化工龙头企业周边发展的,是几十年来集聚的造纸、纺织、印染、建材等高污染重工业企业,以及大量的棚户区、城中村等。一边是支撑财政和就业的巨头企业举步维艰,又难以割舍,一边是存量用地蚕食殆尽无法形成发展动能,瑶海曾如繁花一般绚烂的工业记忆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人多路窄脏乱差”的印象,瑶海未来产业发展的路该怎么走?瑶海区未来还要不要发展工业?

    (图为老工业基地钢铁厂旧址)

    三、瑶海工业发展的探索与突破(2012-2014)

    2012—2014年可以说是逆境中的探索期,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瑶海区因地制宜完成了棚户区改造方案,划定了土地整体利用框架,同时申报了《安徽省省级服务业改革示范区》并获批,划分了五大产业发展集聚区,确立了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点,以“物联网研发生产基地”为具体抓手的发展方向。2014年,以《合肥市瑶海区国家级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改革方案》为代表的一系列规划方案获批,形成了合肥东部新中心的雏形,瑶海区积累了一系列的政策资源和支撑力量,开始将纸上的蓝图一笔笔兑现。前路虽然坎坷,但方向不再迷茫。

    (图为瑶海区国家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空间布局规划图)

    (图为瑶海区省级服务业改革示范区中的产业化基地规划图)

    (图为瑶海区物联网研发基地项目报告书截图)

    四、瑶海工业在负重中前行(2014-2023)

    2013年开始,瑶海区拉开淘汰落后产能的序幕,而重点就是辖区内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进行拆迁搬离,这一过程痛苦而漫长,而彼时瑶海工业的任务并不仅仅是结构调整,还承载着另一项具有时代背景的使命——节能减排。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目标,而合肥市全社会能源结构中的特点决定了节能减排的任务主要落实在规上工业,瑶海区重工业的关停拆迁也就此承担了特殊的历史使命。2016年,辖区内钢铁化工两家巨头企业实现停产、人员开始转移安置,紧接着就是周边集聚区内落后产能的淘汰出清,之后就是持续数年的土壤治理和环境改造。

    (图为氯碱化工东二、东三地块污染土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效果评估

    2016年-2020年,瑶海区大刀阔斧的削减工业产能,全社会GDP能耗累计下降39.5%,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十年的降幅空间,不仅确保了全市节能减排任务的圆满完成,也为兄弟县区的节能降耗任务争取到了缓冲的空间,实现错位发展。瑶海区作为节能减排的先进单位,为全市的节能减排工作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承载荣誉的背后,付出的是工业经济发展的莫大牺牲。

    截止2023年底,瑶海区规上工业存量企业为25家,累计产值34.6亿元,已经完成了所有高耗能企业的淘汰出清,低附加值的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比重进一步降低,产业结构上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从细分行业来看,增加值率较高的自来水生产供应业作为产业支柱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具备“战新、高新技术”科技含量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逐步崭露头角。

    五、2024年瑶海工业迎来新的机遇期

    即便是负重前行、瑶海却从未停下脚步,十几年来,瑶海区淘汰落后产能终于走到了尾声,拆建并举、双管齐下,瑶海区在开展旧厂房的土地收储和环境治理的同时,也在按照规划方案建立起了物联网产业园、长三角数字科技产业园等产业园区,一批新质企业陆续入驻,一幅“东部新中心”的建设画卷徐徐拉开。2024年,自上而下一股合力正在迅速凝聚,天使基金投入运营,区级母基金组建顺利推进,以投带引落地项目18个。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全区上下齐心合力大招商,谋划启动东部新中心十里产业长廊和新能源产业园,2024年东部新中心已签约落地项目41个,亿元以上项目12个,总投资额46亿元。瑶海明确提出了“规上工业三年达百家”的预期目标,积极谋划布局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人形机器人、无人体系测试等产业,物联网科技产业园二期、长三角数字科技园三期、禾丰科技产业园、德恒研发中心及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产业平台陆续+开建,瑶海工业未来的发展有干劲、有后劲、有梦想,工业复兴的机遇期已然到来,瑶海的工业迎来了磐涅重生的时刻。

     

    六、站在统计视角的瑶海工业未来展望

    2024年,全区11家工业企业已经过审入库,规上企业在库数增长44%,创历年之最。谷器数据、德恒自动化、史河机器人等一批符合战新、高新技术或高技术产业特征的高成长企业落户瑶海,2024年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28.8%;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8.5%。新增企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历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对于当前的瑶海来说,工业经济体量整体依然较小,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34.6亿元,其中战新产业产值仅8亿元,在库亿元以上企业仅有6家。部分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较为复杂,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薄弱,存在阶段性停歇业的风险,研发投入、利润率等增速放缓下滑,提质升级任重而道远。

    展望2025年,我们对瑶海工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将立足岗位职责,强化统计服务,助推瑶海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一是对新增企业靠前服务上门辅导,指导帮助企业规整台账凭证资料,在入库申报前完成国家级核查资料的合格过审,确保优质企业及时申规纳统。二是强化在库企业数据申报质量强化企业的财务人员统计工作培训,目前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建立国家级核查台账,剩余少数企业继续上门指导,不断提升企业统计业务能力三是加强与部门、属地、园区互动交流,形成工作合力,强化成长性企业摸排培育,围绕今年在库工业企业翻一番的目标,完善企业摸排、培育、辅导、入库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企业走访和统计服务,工业生产活动多样化的特点决定了基层数据规范化建设的模板不会一模一样,开十次会不如上一次门,通过实战指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也能够剖析具体企业的具体问题,有效提升预判数据的精准度、丰富统计分析。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面对瑶海工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力以赴的拼搏姿态,奋力续写瑶海工业发展新的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