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茂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人口素养 扎实家庭教育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瑶海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围绕“教育就是唤醒和激发”的瑶海教育主张,把“学习”和“服务”做为行动主旋律,着力构建“1134”校家社共育体系,推动校家社共育“百千万”项目落实落细,助力学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活泼泼”的瑶海少年,不断促进校家社共育工作统筹推进、协调发展。
我区先后荣获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区、全国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全国教育系统家校社共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获教育部、省教育厅表扬推广,得到师生认可。2024年4月19日,作为全省县区唯一代表,参加了教育部关工委对省教育厅关工委的调研座谈并交流。2024年5月16日-17日,瑶海区教体系统一行18人受邀参加第七届家长大会,局党委书记、局长袁乃玉在会上作了《系统构建“1134”校家社共育体系,聚力打造“学在瑶海 活力教育”品牌》经验分享,受到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广泛好评。与会人员及时开展复盘活动,开展四个一行动。
一、强化组织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基础按下快进键
1.健全组织体系,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区教体局党委高度重视校家社共育工作,将其纳入全局整体工作谋划推进,实施阳光心育成长行动,出台了《关于开展校家社“百千万”项目活动方案》,专题研究,定期听取工作汇报,逐年加大经费投入。会同区关工委、妇联、团委、检察院、法院、属地等建立会商机制,定期轮流当值召开调度会议,统筹推进瑶海区的校家社共育工作。局属各单位均建立了由书记、校长为主任,“五老”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校家社共育工作委员会,覆盖率达100%。
2.狠抓队伍建设,强化校家社共育指导。成立区域“好家长”成长志愿服务队,目前人数已达192人,涉及各行各业,有市“五老”宣讲报告团成员,有学校退休老领导、老教师,也有社区退役老军人、企业老专家、非遗传承老艺人等,他们活跃奔波在各中小学幼儿园,尽心尽力为全区校家社共育工作做出自己的贡献。共同筑牢教育强国“基点”。7月19日,选派教体系统13名退下来的校长、园长、督学到街、镇关工委担任名誉主任,发挥专业所长,指导帮助街镇关工委开展工作,开创全市乃至全省先例。
二、突出品牌建设,校家社同心共育“四个一”工程跑出加速度
1.打造一个学习平台。发挥“全国校家社实践区”平台作用,通过与三宽教育等合作,构建校家社共育智慧平台。首批打造13所校家社共育实践校,向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辐射。每天推送教育寄语,定期推送精品课程,适时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在全区上下营造“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良好氛围。目前正在和三宽教育对接,谋划2025年2.0版校家社共育“百千万”项目。
2.培育一批种子教师(家长)。以校家社共育实践校为基础,培育首批100名校家社共育种子教师(家长),以“种子队伍”发挥榜样作用,以点带面,进而辐射引领,唤醒和激发更多教师和家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路上培养了“点灯者”和“引路人”,让此项工作由事务性、经验性向科学型、专家型转变,推动我区校家社共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3.开展一组主题报告。一是成立好家长报告团。学校层面在每班设立班级“好家长”至少2人的基础上成立校级“好家长成长报告团”,区级层面在各校上报5名好家长成长报告团的基础上遴选首批103名区级“好家长成长报告团”。二是开展多种形式校家社共育报告,年度内区级、校级、班级开展校家社共育报告分别达到50场、5场、2场,实现学校、班级、学生三个全覆盖。通过进一步打造精品报告,构建区级高质量的家长课程体系,编制家长成长积分手册,把家长学习纳入学校日常管理。7月9-10,会同三宽教育开展瑶海区“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主题讲座活动。三是建立校家社共育专家队伍,遴选500名班主任,每名班主任对应指导10名家长代表,5000名家长代表辐射全区数万名家长,培育评选活力家长。形成了校校皆学、家家互学、人人共学的浓厚氛围。
4.组织一系列特色活动。一是开展校家社共育征文活动。在每个学校上报的基础上,区教体局遴选65篇优秀家庭教育征文,分期在瑶海教育公众号上发布并汇编成册。二是各校结合校情开展讲故事、演讲比赛、研学游、主题活动等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家社共育品牌特色活动。三是通过开展校家社共育宣传周、入学一百天适应教育、家长义工进课堂、社区家庭日、家风家教实践等活动,推动形成“爱校爱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家庭文明新风尚,结合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契机,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如“妈妈的力量”(拔河)、“爸爸的味道”(厨艺秀)、“篮球争‘爸’”等特色活动,赋能校家社共育工作。因为有了更多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学校育人的课堂延伸了、课程拓展了、空间变大了、形式多样了。
三、加强平台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举措实现新突破
1.构建“五心”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扎实开展“五心服务”,通过开展“交心”谈话、书写“知心”家书、打造“暖心”阵地、培育“热心”队伍、搭建“贴心”平台等建立“暖心驿站”“心理服务站”等100多个、校级志愿服务队100多个,丰富服务载体,帮助师生家长及时解决诸多难题,为教师舒心乐教、学生健康乐学、家长积极助学提供保障,构建心灵和谐的校园。比如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以志愿服务为路径,构建了校家社三位一体的“五彩马甲”特色德育体系,营造了健康和谐的育人生态。学校最近正在进行的大门改造,得到了社区、家长的全力支持,可以说“整个村子都来了”。“只要是学校的事,就是整个社区和家长的大事”,如今也成为瑶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搭建关教联动平台。一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鼓励各校针对不同校情开展关工品牌创建活动,区教体局积极宣传,择优推荐,定期交流。目前我区蚌埠路第二小学“‘五老’红色宣讲堂”、幸福路小学“幸福红”、东风小学的“东风有约”等校家社共育品牌已初步形成。如东风小学通过“四个一”(一次听课、一次观摩、一次讲座、一次管理”),开校门办教育,实行的校家社理念共融、环境共育、成果共享的“三共”模式初见成效,进一步认识学校,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发展学校,办学质量、校园氛围整体发生了改变。家校共育在做好“加法”的同时,还做好了减轻家长焦虑、家长误解等“减法”工作,让家校真正携起手来解好孩子的“成长题”,双向奔赴,共育孩子美好的未来。二是教体、妇联、团委、检察院、司法局、属地等部门联动,开展沙龙讲坛、知识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走进校园、走进社区,对重点家庭和特殊群体进行帮扶。
3.组建亲子交流平台。在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中,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每一位机关干部、校(园)长、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都是参与者、践行者和行动者。一是通过在局机关、学校和家庭组建了不同层面的200多个读书共同体,开展讲好瑶海教育故事、读书分享会、读书沙龙、阅读悦享线上交流等活动,构建向书本学,向先进发达地区学、向身边人身边事学、向兄弟学校学“四学”体系,形成领导带头学、教师主动学、学生喜欢学、家长参与学的浓郁氛围,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内涵。二是每年在社区和学校组织开展优秀家庭评选活动,推介优秀家庭代表参与各级示范家庭评选,营造校家社共育浓厚氛围。2020年以来,全区108个家庭获评国家、省、市“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称号。
校家社共育工作事关长远,责任重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初心不因来路艰辛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我们将以不断丰富校家社共育内涵,创新形式,提升质量,坚持“系统思维、项目为王、效果导向”三大理念,逐步提升入口素养,扎实开展校家社共育活动。我们深信,经过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校家社”协同育人的“瑶海路径”必将行稳致远,也将为擦亮“学在瑶海 活力教育”品牌贡献校家社共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