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瑶海区搭建学生心理健康智能管理平台”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区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深刻指出了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校园安全事件频发且呈增长趋势的严峻现实,强调了学校建立智能化心理守护系统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据了解,省教育厅已率先构建并推出了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平台,这是一个集管理、教育与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性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现已全面启动,各级教育部门正积极投入使用中。同时,市教育局已在瑶海区的两所学校先行试点了“智慧心育”项目,收获了积极的反馈与显著的成效。在此,瑶海区部分学校正积极探索情绪手环测评与机器人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应用,以期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精准度与效率。
今年秋季,区教体局与团市委携手合作,计划引入并应用12355心理健康系统测评,以拓宽心理健康服务的渠道与资源。区教体局将紧密跟随省市工作部署,稳扎稳打地推进心理智慧监管系统的建设工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近年来,瑶海区高度重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断压实工作责任。一是早预防,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以义务教育“双减”为突破口,打好减负组合拳,着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大幅压减考试次数,严格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开齐开足开好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丰富校园生活。严格师德师风管理,严防校园欺凌行为,强化校园安全保障,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区教体局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课程,列入课表,保证每2周开设1次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保持乐观向上心态。同时将手机和读物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管理的场所、方式、责任人。严禁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注重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和课外读物,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二是早发现,提高心理问题识别水平。每学期对全区中小学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建立完善动静态结合的心理危机筛查制度,在全员心理普查的基础上,结合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委员等动态观察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心理问题学生名单。各校通过家访、谈心谈话等方式动态掌握特殊学生家庭状况,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包保制度,加强关爱帮扶。注重关心帮助七类人群,及时给予个别指导,鼓励同学间开展朋辈帮扶、帮助学生纾解心理压力,提振克服困难的信心。各校设立学生心理热线,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设立心理信箱,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推广心理周记,及时舒缓学生心理压力,班主任可通过心理周记掌握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变化,及时给予关爱帮扶。三是早干预,提高心理咨询服务质量。学校对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做好记录和档案保管,对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进行跟踪式辅导,确保每一个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心理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学校对已经发现有明显性格异常(如极度偏执、抑郁、敏感),或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怖、强迫等)的学生纳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主动进行约谈和干预,建立心理会诊制度,定期分析学生近期心理和行为变化,提出干预措施。区教体局定期通报和分析学校心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检查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是否存在会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制度和做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四是畅转介,构筑医校协同联动机制。区教体局联合市二院、市四院构建医校共同体,畅通医校协作桥梁,为辖区中小学提供转介服务。对已发现的有重大心理安全隐患并超出学校工作能力范围的学生,在做好保密工作的前提下,积极与家长沟通,及时转介到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积极探索教师到医院进行专业培训,定期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升学校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水平。目前,已经跟市四院达成初步协议,计划7月份安排教师到院开展跟岗实践工作。五是强化评估,规范学生康复返校流程。成立心理危机评估小组,由学生提出复学申请,学校对返校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估,确定学生是否具备返校条件。如认定可以回校学习的,学校指定专人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做好跟踪记录,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委员、心理教师等都要特别予以关注。同时学校与家长签订书面协议,要求家长履行好监护职责并承担相应责任。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