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新手班主任,很多人会疑惑:“你没有班主任经验,又是体育老师,怎么敢挑这个担子?”
这个故事要从我的女儿说起。女儿从小喜欢画画,学习能力强,但初中后逐渐失去了学习动力,高二时休学了。在我最无助的时刻,我想起了她的绘画启蒙老师王萍。尽管十多年没联系过,王老师依然记得女儿,主动提出要和女儿见一面。
见面那天,当看到王老师拿出那幅十多年前画的时候,眼眶瞬间湿润了。“从教二十多年,我珍藏了学生们的画作,有些画搬了两次家也舍不得丢掉,其中就有你的一幅画,你还记得它吗?”女儿突然抬起头,久违的光亮在她眼底闪烁……
这个细节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者,是能看见孩子灵魂底色的人。王老师继续鼓励女儿:“你是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是暂时遇到了一些困惑,慢慢来,不着急,老师相信你会好起来的。”在王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女儿重拾信心,顺利地参加了高考。
后来我才知道,王老师一直在学习心理学。她调侃说,整天和一群孩子打交道,不学点“读心术”,怎么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在她的引领下,我也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和家庭教育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有幸结识了张志勇、李镇西、詹大年等一群有教育情怀的教育人。他们和王老师一样,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温暖的心灵。他们了解各个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认为那些厌学的、网络成瘾的孩子……并不是“问题孩子”,他们只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得到解决。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我的教育信念。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光明正大的品性,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正大光明的一面激发出来。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盯着错误和不足。我们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会习惯性的批评,有些孩子会慢慢地失去自我。只有从“找毛病”的模式转化为“找资源”,拿着放大镜找长处,才能把学生引到阳光地带。
面对不能按时交作业的学生,如果你问他:“今天怎么又没交作业?”学生通常会低着头不说话。如果问:“你一周有三天是按时交作业的,你是怎么做到的?”他们的精神状态有明显的变化,不仅看着我说话,而且眼神里泛着闪闪的光。在讲述中,他努力地寻找按时完成作业的因素:可能是放学回到家首先完成作业,可能是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写得快……,我对好习惯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越来越愿意按时完成作业了。
对于冬季起床困难经常上学迟到的孩子,我用了同样的方式交流,也很有成效。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正向的强化,孩子们的行为习惯越来越好。
在每月一次的《父母课堂》里,我和家长一起交流,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等等。一位家长分享道:“有时候孩子做到了他平常做不到的事情,例如考试比上次增长了几分,早上没让爸妈喊就起床了,今天帮助了某位同学等等,这些在家长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可能就是他战胜自我或是提升自我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时给予鼓励和认可,会不会他以后做事更有动力了呢?我有时候经常抱怨,孩子做事情没有恒心,或许他的恒心毅力就是在一次次没有得到正面反馈的小事中被抹杀了。这一点以后必须注意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