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有以下一些重要的历史典故:
1. 苏区卫生运动: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就十分重视卫生工作。1933 年,毛泽东同志在《长冈乡调查》一文中指出“疾病是苏区中一大仇敌,因为它减弱我们的力量。如长冈乡一样,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埃的责任”。这体现了党在早期革命斗争中对群众卫生健康的关注和重视,为后来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和实践经验。
2. 陕甘宁边区卫生运动:
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把开展全地区卫生运动列为施政纲领。1941 年陕甘宁边区成立了防疫委员会,开展以灭蝇、灭鼠,防止鼠疫、霍乱为中心的军民卫生运动。这一举措对于改善边区的卫生状况、保障军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爱国卫生运动在更大范围内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3. 新中国成立后的防疫实践: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伊始,察哈尔省(今张家港市)发生肺鼠疫,直接威胁平津安全。中央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在毛泽东主席亲自领导下,周恩来总理召集中央防疫委员会,董必武任主任委员,统一领导防疫工作,在苏联医疗队的协助下,迅速扑灭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传染病疫情。这次成功的防疫实践,为后续大规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4. 反细菌战与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
1952 年 2 月,美国飞机多次侵入我国丹东、抚顺等地播撒带有病毒、细菌的昆虫,悍然对我国发动了细菌战争。为了抵御美国的细菌战,1952 年 3 月 14 日,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领导反细菌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党中央和政务院的号召下,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起来,迅速掀起了以反对美国细菌战为中心的人民防疫运动。由于这场人民防疫运动是为了粉碎美国的细菌战而发动,是保卫祖国的一项政治任务,所以被人民群众称为爱国卫生运动。
5. 毛主席的号召与推动:
1952 年,毛泽东同志题词指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全国倡导发起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这一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参与卫生运动的热情,推动了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开展。
6. 除“四害”运动:
1958 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中央关于在全国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的通知》,爱国卫生运动再掀高潮。全国 6 亿人民参与其中,有效降低了蚊、蝇、鼠、蟑等病媒生物密度,显著减少了鼠疫、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许多城乡清除了大量的垃圾、污物,面貌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