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 |
具体要求 |
责任科室 |
完成时限 |
|
一、抓好主动公开 |
1 |
聚焦经济发展,及时公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扩大有效投资等方面政策举措和进展成效,系统全面准确传递政策取向,以高质量政策公开助推高质量发展。 |
投资科 |
持续推进 |
2 |
对照市直业务主管部门下发的事项目录,逐项检查市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目录调整和内容完善工作,重点抓好惠农、教育、就业、卫生健康、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信息公开,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民声呼应”提质增效。 |
国防科 相关科室 |
持续推进 |
|
二、提高解读质量 |
3 |
按照“谁起草、谁解读”的原则,将政策解读放在与政策制定同等重要位置,同步谋划、同步安排。科学确定解读范围,对涉及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的重大政策文件,做到应解读尽解读。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4 |
持续提高政策解读质量,灵活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体”,从社会关切的利益点、新旧政策的差异点、重要举措的创新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具体应包括起草背景和依据、制定意义和总体考虑、研判和起草过程、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创新举措、保障措施等内容,并提供政策咨询渠道,杜绝简单摘抄文件、罗列小标题等形式化、应付式解读。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
5 |
合理创新解读方式,积极运用新闻发布会、图表图解、动漫视频等多元化形式增强解读效果,力戒为解读而解读、盲目追求形式新颖。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
6 |
充分发挥政策参与制定者和熟悉有关业务专家学者的作用,增强解读的权威性、针对性。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
三、扩大公众参与 |
7 |
建立健全政策制定公众参与、执行情况评估及公众评价机制,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政策文件,除依法依规应当保密的外,应通过征求意见听证座谈等方式扩大公众参与,并及时公开执行情况评估结果,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8 |
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政府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公众做客政府办公地,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展示为民、务实的形象。 |
办公室 |
年底前 |
|
四、加快数字化转型 |
9 |
完善政策文件库,夯实现有集成主题的内容建设和效果管理,拓展应用场景,加大文件“应归尽归”工作力度;规范网络版发布格式,做到政策文件数据同源、动态更新,并不断提升搜索查询功能。 |
投资科 相关科室 |
年底前 |
五、加强权责公开 |
10 |
加强行政机关权力配置和运行信息公开,规范公开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权责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动态公开行政权力运行结果,推动行政机关依法规范履职。 |
综合科、投资科 相关科室 |
持续推进 |
11 |
涉及机构改革的相关事项,及时公开调整后的职责变化情况,依法公开本机构的职能等信息,并更新完善公开目录。 |
办公室 |
及时推进 |
|
六、规范依申请公开 |
12 |
进一步规范办理程序,主动沟通了解申请人真实需求,及时会商研判复杂疑难申请,聚焦重点领域开展交流,提升答复质效,防范法律风险。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13 |
强化依申请公开办理证据链管理,切实发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例对行政行为的提示警示作用, |
法规科 |
持续推进 |
|
七、完善公开平台 |
14 |
推动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协同联动,积极拓展政务公开渠道,综合运用“报、网、端、微、屏”等媒介载体,有效扩大政策传播范围。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八、开展审查清理 |
15 |
加强政府信息全生命周期管理,公开前严格审查。完善机制、明确责任,坚持“先审后发”和“一事一审”原则,依法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做到该公开的公开到位,该保密的保密到位。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17 |
完善公文流转程序(含OA办公系统)中公开属性审查环节,拟制公文时要明确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等属性,随公文一并报批拟不公开的,要依法依规说明理由。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
18 |
科学确定公开方式、范围和时限,坚持分类施策,综合考虑信息性质、受众、影响等因素,需要广泛知晓的全面公开到位,一定范围内知晓的在特定范围内公开。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
19 |
公开后定期清理,按照“谁公开、谁清理”原则,加强对已公开的信息进行风险排查,清理无关、无效、不需长期保留以及涉及个人隐私等信息,防止信息汇聚引发风险。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
九、推进基层减负 |
20 |
按照全省统一部署,优化政府信息公开目录设置,合理整合归并市、县、乡三级目录层级,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优化展现方式。 |
办公室 |
年底前 |
21 |
严格落实关于持续整治数字形式主义要求,公开内容应贴合栏目要求和工作实际,杜绝无效信息发布。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
十、强化监督保障 |
22 |
明确专门机构,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并确保相对固定。工作人员发生变动的,要逐项做好工作交接,并第一时间向市政务公开办公室备案。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
23 |
通过集中培训、跟班学习、研讨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机构分管领导年度内至少参加1次业务培训。 |
办公室 |
年底前 |
|
24 |
对照新时代政务公开工作要求,全面梳理现有工作机制,及时予以清理修订。 |
办公室 |
年底前 |
|
25 |
待国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订和政策发布条例出台后,认真做好宣传贯彻和工作衔接。 |
办公室 |
持续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