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一讲座 互研共成长
一课一讲座 互研共成长
——行知学校承办合肥市九年级数学教研活动侧记
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11月17日下午,合肥市九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暨课堂展示在合肥市行知学校漕冲校区一楼报告厅隆重召开,合肥市各区学校数学教师2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市教研室张永超老师主持此次教研活动。活动共分为3个环节,首先是2016年合肥市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行知学校的程俊老师带来的一节九年级研讨课《24.1.1旋转》,接着是瑶海区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周向荣主任的一场精彩讲座《注重联系,提升素养——基于“联系”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最后是各区观摩教师代表的精彩点评。
下午2:00,报告厅高朋满座,程俊老师的研讨课拉开了活动的序幕,课题为九年级下24章第一节《旋转》。《图形的旋转》是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全等变化之一,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和现实生活中有过浅显和形象的认识,这节将进一步深入探究旋转的基本性质,培养孩子图形运动观念和思想。通过这节课,程俊老师给孩子们呈现的知识结构完整,思路非常清晰,通过赏旋转、认识旋转、辩析旋转、应用旋转这条主线,以探究三角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总结归纳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以及旋转图形前后的基本性质,并深度挖掘出旋转中的相似,较好达成了教学目标。整节课充实而又生动,程俊老师严谨的语言,稳重的台风以及几何画板熟练的操作,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赞赏和认可。
紧接着,周向荣主任就《注重联系,提升素养——基于“联系”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分析》进行专题讲座。周主任从“我眼中的‘联系’“,”“为什么要谈联系“和基于“联系”的4个课堂教学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汇报。首先,我眼中的“联系”有4个方面,分别是:知识间的联系、研究问题方法上的一般性、代数上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一般和几何中从一般到特殊、研究几何的一般思路。其次,为什么要谈“联系”,学生的学习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概念要逐步学、知识要逐步教,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是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部分内容节选,周主任谈到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要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联系。最后,从4个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分别是:1、从特殊到一般,注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2、关注方法的迁移,在学习中学会学习;3、认清不同知识间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4、归纳习题类型,在联系中探求解题规律。在1中,对于第23章锐角三角函数新授课的教法,周主任提出与书本不同的教学思路。从特殊的角度确定比值到一般的角度确定的比值一定,进而直接得出正余弦和正切,既完善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体系,避免学生“见木不见林”,又体现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函数关系。在2中,周主任就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3课时提出新的设计思路,教学学生如何去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分工的方式,拿出设计方案从而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在3中,周主任以3道例题为例体现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比如给出圆学生很容易想到90度,但给出90度学生却很难想出圆等。在4中,通过旋转与相似的联系实例、一箭双雕模型,通过几道经典的中考题的思路讲解,教会老师学会归纳习题类型,在联系中探求解题规律。
评课环节,各区观摩教师代表各抒己见,充分肯定这堂课的同时也指出不足。其中,肥东圣泉老师感受本节课真正解决了“四何”的问题,亮点颇多。海顿学校王明敏老师感受课堂应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这才是教师追求的课堂。瑶海区观摩教师张正茂主任在肯定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他认为,1、了解孩子真正参与多少是建立在让孩子充分表达的基础上;2、小组有效交流是建立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3、对知识的良好认知是建立在对新知充分探究的基础上。应该来说,表达、思考和探究这三点在本节课中做得不够充分,老师过多关注知识的结果,而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没有足够的重视。最后,张永超主任对于课件、教学设计和板书表达了充分的肯定。但对于旋转对称图形的验证方式提出质疑,强调教学是真正慢的过程。对于周向荣主任的讲座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大气,接地气,是经过真正的思考后提炼出的有深度的东西。张主任还提到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对于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有多种解法。绝对不说一种解法,绝对不说绝对的话,只有相对的优劣,数学教育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本次活动是合肥市中学数学教研室组织的常规教研活动,不管是学术价值还是研讨价值,给参会老师带来的不是一星半点,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参会老师都能够在思索中感悟教学的艺术,在交流中,升华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