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海区:落实“五大行动”走出特色发展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2-06-16 15:42 来源:瑶海区教育体育局 浏览次数: 我要纠错

2021年12月,省政府制定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的部署要求,瑶海区教体局立足区域实际,大力推进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工作,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改善学校体育美育办学条件,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等,不断营造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良好教育生态。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瑶海特色的探索之路,得到各级媒体的关注。


2022年以来,合肥市瑶海区坚持立德树人宗旨,聚焦“三全”育人,践行五育并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路上行稳致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站高望远,以系统观念谋“五育”思路

“十大行动”创新“五育”路径。出台《“学在瑶海 活力教育”十大行动实施方案》,实施红烛党建、立德树人、优质均衡、质量提升、减负增效、学前双普、智慧支撑、体教融合、美丽校园、平安守护十大行动。组建了东部新中心、龙岗开发区、老城区三大教育共同体。

“四大主体”更新“五育”观念。聚焦区域,组建了德智体美劳指导手册编写组,召开专题研讨会10余次,编写瑶海区五育并举指导手册;对标对表,积极创建安徽省教育强区、安徽省五大行动实验区。聚焦学校,组织五育创新示范校遴选,16所学校申报美育示范校,20所学校申报劳育示范校。聚焦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五好”学生,实现核心素养全面发展。聚焦家长,强化家长教育主体责任,密切家校联系,帮助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积极创建全国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分片区开展家校共育试点工作,着力开展家庭教育课程建设、家庭教育咨询活动以及活力家长评价研究。

“三大维度”贯通“五育”过程。把握目标维度,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由浅入深,每学期着力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意识、养成一个习惯、练成一个特长。

整合内容维度,用好瑶海区作为老工业区转型发展的“活”教材,挖掘瑶海好故事、好人物,传播五育正能量,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创新评价维度,通过细化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指标,实施学生学业水平绿色评价。

3月16日,瑶海区教体局开展“红芯大讲堂”第一讲“书记上党课”活动,区教体局党委书记作《关于实施“五育并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专题党课。

二、落实落细,求真务实抓“五育”保障

课程建设有精度。按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课程,同时各学校结合实际,特色化开设绘画、书法等校本课程。率先在全市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参与学生达84211人,占学生总数的98.3%,参与教职工5007人,占教职工总数的93.6%,课程数达到3903门,其中德育课程829门、智育课程1337门、体育课程919门、美育课程644门、劳育课程174门。启动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实施“精准教研”和“双提升”工程,将全区学校划分为11个片区,每个片区由2位教研员牵头,联系一个片区、聚焦一所学校、破解一个难题、结对一位教师,“精准教研”系列行动已开展74期。

师资培养有温度。加大公招选聘教师力度,发布2022年招聘公告,计划公开招聘教师181名、引进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硕博高层次人才20名。以“三名工程”为抓手,累计组建252个名师工作室,32个名班主任工作室和6个名校(园)长工作室。讲好瑶海教育故事,已发布11期,展示瑶海的教育情怀;开展“名班讲故事、处处皆教育”系列活动,已发布6期,挖掘班主任背后的点滴故事;开展“汇聚正能量、阻疫在课堂”线上活动32次,引导全区班主任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条件改善有力度。全区2021年以来新改扩建和平小学瑶海湾校区等学校7所,改造55中东校等18所,新增班级111个(中学30个、小学24个、幼儿园57个),新增学位数4290个(中学1500个、小学1080个、幼儿园1710个)。强化学校文化建设,凝练自身特色,形成少儿艺术学校“艺美”、和平小学“和乐”、三十八中“明光”等文化品牌。

三、见实见效,全面发力展现“五育”风采

德育为先,让学生“乐”起来。打造“德育文化艺术节”升级版,设置动巧手、辩论赛、赛队礼等十项专场活动,校校有活动、班班要参与、人人能展示,区级舞台展演师生数达八千余人,多个活动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常态化组织家长会、家长节、家长接待日、家访等活动,指导家长树立科学育人观。

智育为重,让学生“轻”起来。将“双减”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120家机构已注销;常态化开展初中校内减负工作,实施“学校自查自纠、局领导包保督查、督学划片督查、第三方督查”的“1+3”督查模式;组织“集体备课”“课例观摩”“送培送教”等系列教研指导活动,提升课堂效率,统筹作业管理,真正让孩子减负。

体育为基,让学生“动”起来。持续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每位学生校内外每天体育锻炼时间达到1小时;举办“瑶海杯”全国女足邀请赛、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田径运动会等12项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参赛人数达5000余人,不断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

美育为要,让学生“雅”起来。全区创建美育创新实验区案例获评市一等奖,现有市美育创新实验校1所、美育教师培训基地2个;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2所、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6个。组织戏曲进校园活动,建立50个戏曲社团。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进课堂,开展绘画、音乐等系列实践活动。

劳育为本,让学生“强”起来。2021年,瑶海区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自此进入“国”字号序列。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遴选了5个区级劳动教育基地,同时在校内教学楼顶层、长廊两边等开辟农事场地,还原劳动场景。

教育的本质是求真、向善、尚美,瑶海区将深耕五育并举行动,在五育融合中释放教育活力,回归教育本真,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不少城市高楼林立的中心区,有一些“老旧小”的学校,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定格在有限的空间里。没有高大的建筑、现代化的装备以及宽阔的场地,怎样做出理想的教育?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教育者眼里有“人”,空间也可以百变,舞台无处不在。生趣才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简称“临二小”)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小”学。占地只有11.6亩。学校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被定格在有限的空间里。但我们相信:学校的空间可以小,给儿童的教育一点也不能“小”。

“老旧小”也可以全是宝

因为学校特别“小”,作为校长的我就特别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些“魔法”,这样就可以通过“魔法”把我们的校园变得“大”一些,“更大”一些。

当向外拓展无望时,那么向内寻变便是唯一选项。

“格园”,不只是个园子。

早在2018年,面对校外劳动教育成本过高的现实,学校便主动作为,在教学楼顶开发了一个近400平方米的大农场。

后来,“空中农场”经过师生的共创改进,被正式命名为“格园”——取“格物致知”之“格”,寓意这个空间是一个认知的地方,它为学生的学习而建,面向全体学生开放。

科学、习作、音乐、美术……只要学习有需要,所有学科都可以与格园真实联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别让教室的墙壁把儿童与斑斓绚丽的世界隔开”“带孩子们到树林、到河边、到草地去吧”。

所以,格园不只是一个农场,更是一个学习资源,一个知识与方法的世界。

“榉园”,不只是个平台。

“榉园”是学生最喜欢的校园空间之一。

其实,所谓“榉园”就是由一棵榉树、一块石头和一个大平台构成的活动空间,它是由学校的天井苑花坛改造而成。

原来的花坛因地势高且植被杂乱,一直都是儿童活动的“禁区”。后来,通过长达一年多对儿童在其周边活动方式的观察,我们大胆想象,小心落地,曾经的“禁区”如今已成为孩子们自由展示的“舞台”。

“一树一石一平台”,不仅释放了原本凝固的校园空间,而且让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景象,教师都说:榉园是个有灵魂的地方,她活过来了,整个校园也跟着活过来了。

“一米麦田”,不只是块田地。

在学校操场的一角,有一块“孩子们的‘自留地’”——“一米麦田”,因其第一季所种植物为小麦而得名。

这块由荒废的沙池改造而成的自留地面积不大,但重在精耕细作。

从2021年开始,我们在一米麦田开启将项目学习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探索,学生从项目立项开始,做了许多研究,遇见许多真实问题,从“种什么”“如何种”,到“不同植物该如何共处”“为何向日葵相比玉米更受鸟儿‘眷顾’”,再到“在炎热的夏天‘麦田’如何灌溉”……

一米麦田有四季,人的心灵也有四季。我们希望孩子们在一米麦田的劳作过程中,能够把头抬起来,去看看天空、云朵,更希望他们用心灵感受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懂得“所有结着籽的植物,都把充实的头垂向大地,它们的表情静穆、安详,像人类做成大事情时一样”。

“鸟巢”让学校成为“图书馆”。

“把学校办在图书馆中,让学校成为图书馆的模样”,我们同样心向往之。但看着眼前学校“老旧小”的现实,这似乎又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鸟巢图书馆”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鸟巢图书馆作为一种公益性质的微型图书馆,全天开放,无人值守,通过“取走一本书,放入一本书”的文创理念,将德育与阅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感叹它仿佛就是为临二小量身定制的一般,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学校阅读空间局限的问题,还“顺便”圆了我们那不敢奢望的梦想。

就这样,随着36个鸟巢图书馆“闪亮”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的学校似乎也立即“精神”了起来,因为在任何一处,孩子们总是可以先看到书。

从“空中农场”到“榉园”,从“一米麦田”到“鸟巢图书馆”,在学校管理中,只要我们带着同理心,时刻不忘从儿童的视角望过去,“老旧小”也可以“全是宝”。

天真没有年龄限制

听说过“没有裁判”的拔河比赛吗?其实并非真的“没有裁判”,而是因为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彭大国有着独特的“执裁”方式——哪边快要输了,他就帮着哪边拔。不过孩子们对此似乎也并不在意,每一个人都乐在其中。这是学校“六一”游戏节的保留项目。

“莫让儿童节变成‘儿痛节’”“让儿童节真正属于每一位儿童”,对于临二小的学生来说,每年的6月1日都是一个特别值得期待的日子。在这一天,学校会变身一个游戏的世界、“天真”的海洋。“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还能否和学弟学妹们玩在一起”“那些习惯以‘权威’自居的教师能否放下自我,也和孩子们打成一片”……面对这些顾虑,事实告诉我们:“天真”没有年龄限制,游戏可以治愈一切,它是一味永葆天真的良药。

“树绿了,孩子们就绿了;花开了,孩子们也就跟着开了。”随着春天的到来,校园足球联赛、篮球联赛都会依次按下开启键。

说实话,以学校现实的硬件来说,根本不具备标准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条件,但我们并没有因此就放弃。“先做起来,再做精彩”是我们对自己的鼓励。

面对困难,一个一个地“啃”,遇到事情,一件一件地“磨”,于是学校就有了别具一格的灯光球场、迷你比赛场地和量身定制的比赛规则……在共创过程中,同事们常常相视一笑:在临二小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一日,同事突然发来一段短视频,视频中是一群孩子在小区游泳池里踢球的场景,欢笑声,呐喊声,声声入耳。“自从学校组织了足球赛,这个干涸的游泳池变成了孩子们练球的好去处。果然,会踢球的孩子会发光!”看到随后的这段文字,我想起当初坚持的初衷——“不为牌子,不为面子,只为孩子”,我们只是单纯地希望每个儿童都可以从这段经历中学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然后坚持”。

射箭锦标赛、校园市集、综艺大舞台……校园里正式或非正式的活动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儿童勇敢地走上“舞台”,看见自己,也看见他人。

成为他人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过完整的生活,便接受完整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儿童过上真正完整的学校生活呢?我们的理解是,信任儿童,让儿童成为校园的主人。当儿童真正成为校园的主人时,他们的生活便不再只是学习。

一句“口头禅”,不妨听听儿童的想法。

学校有一条“躬耕大道”,也是学校唯一的出入通道。过去因劳动教育而得名,如今一侧的数十个“躬耕箱”都到了要“退休”的年纪。

是移除还是加固?孩子们从“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加固更节约成本。可是加固过后,产生的“色差”又该如何解决呢?孩子们说:“我们可以和老师一起做一些设计啊。”于是,主题为“99个拥抱”的彩绘共创活动就这样正式开启了。

最终,学校的躬耕大道摇身一变,成了一条温馨的“关怀大道”。行走在躬耕大道上,接受着每一个拥抱,每一天都是爱的模样。

课后服务的个性化课程该如何选择?阳光体育大课间可以怎样“玩”?“双减”后的每个“节”又该如何过?不妨听听儿童的想法!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妨听听儿童的想法”成为我们不自觉就会脱口而出的“口头禅”。

一件“小马甲”,人人参与的志愿服务。

行走在校园,随处可见“小马甲”的身影,其实他们都是学校的志愿者。红色、绿色、蓝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志愿服务项目。鸟巢守护者、劳动达人、文明标兵、志愿讲解员……随着校园内小马甲的颜色越来越丰富,志愿服务已成为儿童学校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学就是关系学。按照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关系的建立往往需要经历“榜样、对话、实践、证实”四个程序。“榜样”主要强调的是要少说多做,行胜于言;“对话”的核心在于精准了解他人的需求,然后基于需求给予精准回应;“实践”是指关心的练习;“证实”则是对他人行为优点的确认和鼓励。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儿童既是为他人做“榜样”,同时作为学习者,他们也在“实践”着自己的所学。比如,高年级学生到低年级去给学弟学妹讲故事,帮他们一起出板报等,这既是“榜样”,亦是“实践”。

何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校不在于拥有高大上的建筑和现代化的装备,其核心在于对人的关怀。没有了人,学校便没有了光亮;教育者眼里没有儿童,一切都了无生趣。

理想的学校应是一所真实的学校,它顶天立地,既有徐图远谋的规划,也有绣花般的育人功夫;它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沉迷当下,是一所直面挑战、拥抱现实、有灵魂且真实生长的学校,我们希望临二小便是。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校长 丁元春)

                                             

精美可口的炒菜面点、长势喜人的蔬果植物、叠放整齐的书包衣物……这是5月31日,记者在合肥市瑶海区蚌埠路第二小学校园里看到的场景。当天是该校劳动体验日,同学们把平时劳动实践中的成果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芦荟耐旱,不用多浇水。不过它喜欢温暖的环境,可以放在阳光充足的环境里让它生长。”拿起自己种植的一盆芦荟,蚌埠路二小二年级学生王梓萱有板有眼地向记者介绍。“这盘豆腐烧得不错,非常嫩,很入味。”该校学生张馨点评其他同学做的菜时,已经有了“专业范”。

据蚌埠路二小德育处主任夏燕介绍,这次劳动体验日主题内容按年级段分别展示。低年级段结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题,通过照顾植物、小动物,现场开展叠衣服、系鞋带、剥毛豆等比赛,展示劳动技能。中年级段结合“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主题,开展陶艺、香囊、插花等手工制作;高年级段结合“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开展烹饪活动。

“书包、桌子、衣柜收拾整理,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6月2日下午,合肥市蜀山区凤凰城小学四(1)班教室里,来自安徽皖嫂家政五里墩街道家家景园社区店的家政讲师,正为孩子们带来一堂家政实践课,大家都听得全神贯注。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自己收拾、归纳个人物品了,但不够系统和高效。听了老师的讲解,我学到了很多,回家以后就准备尝试学到的技巧。”该班班长胡伊凡说。

四(1)班的劳动教育实践,从体验切菜开始,并逐步进行到每个孩子学会做一道菜。短短一个月内,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指导下,厨艺大涨。6月1日举行的美食品鉴活动中,班主任马萍萍发现,有些孩子已懂得荤素搭配做菜,有的学会了摆盘。“孩子们的变化令人惊喜,这么短的时间里,从不敢拿刀切菜,到独立做出一道菜,孩子们展现出很大潜力。”马萍萍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  丰富课程体验

据瑶海区教体局副局长张玉玲介绍,该区部分学校自2018年即开始探索劳动教育。此后,瑶海区全面部署中小学劳动教育,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工作机制。全区学校将劳动课程作为“必修课”,每周开设不少于1节,通过“学一学”示范课、“试一试”操作课、“赛一赛”展示课,启发学生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

作为瑶海区单体面积最大的小学,为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幸福路小学在校内建立了包括百草园、百果园、读蔬园,以及包括本草工作坊、哈哈烹美食坊、福娃手工坊和非遗工作坊在内的“三园四坊”劳动实践基地。其中,百草园种有迷迭香、天门冬、桔梗、菊花等10余种中草药,本草工作坊开设中草药知识课堂,聘任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志愿者老师为学生授课。孩子们通过中草药的种植体验与知识课堂,增加对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和认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今年母亲节前夕,幸福路小学组织同学们采摘百草园内种植的金银花,经清洗、蒸煮后制成金银花茶送给学生家长,让不少家长十分感动。“能喝上孩子自己种的、做的金银花茶,这个节日过得很有意义。”一名学生家长对该校校长张海霞说。

“劳动课能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自理习惯,可以说与文化课学习同等重要。怎样上好劳动课,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这非常关键。”张海霞说。为此,幸福路小学以主题研习的方式将课程落地,采取任务清单发布、自主学习、成立项目小组、老师带领实践等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劳动课主角,避免了传统说教、灌输形式造成枯燥刻板的学习风格。

“劳动教育不能变成给孩子出题、让家长代劳。所以我不要求家长在班级群里拍照打卡。”马萍萍说。在劳动教育课上,她会给同学们播放视频、讲解技巧,等同学们回家参与实践后,再结合语文课要求相应写作文。这样,不但让同学们通过劳动实践找到了写作素材,而且降低了家长代劳的可能性。

“孩子有没有参与实践,从作文里就能看出来。如果发现有家长代劳的情况,我会鼓励孩子们下次自己动手做,也会和家长讲明劳动教育的意义。”马萍萍告诉记者。

家校联动  避免流于形式

去年,瑶海区获评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目前,该区已实现家校社联动,建立三位一体劳育共同体:学校层面,校校有课程、生生能参与;家庭层面,月月有主题、家家全覆盖;社会层面,处处有资源、时时可劳动。“根据规划,未来将建成一个占地400亩的区级劳动教育基地,让同学们能观摩、体验。”张玉玲告诉记者。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不过张玉玲坦言,劳动教育涉及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努力,不足以让学生更全面、多元发展。“有些家长眼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对劳动教育并不在意。也有人认为劳动教育耽误学习,替孩子包办家务。如果家庭教育不到位,那么劳动教育效果也会打折扣。”她说。

“为什么要开展劳动教育,怎样开展劳动教育,这些问题应该提前想清楚,而不是仓促上马。”一位教育专家告诉记者,城乡之间、各行政区域之间条件、特点不同,应依托自身优势,发掘辖区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劳动教育。此外,劳动教育内涵丰富,而有些地方和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仅满足于让学生们种菜,对收纳整理、烹饪、手工制作等项目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这让劳动教育内涵较为片面。

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师资问题也困扰着部分学校。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学校以班主任老师兼任劳动课教师,有些学校会邀请非遗技艺传承人、高校志愿者等参与课程。“学校音乐老师平时就对园艺感兴趣,一位英语老师则出身中医药世家,所以她们兼任园艺老师和中医体验课老师。”张海霞说,幸福路小学发现了一些在职教师的能力,并充分内部挖潜。但在更多学校,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都十分缺乏,影响了课程质量。

“劳动教育的考察方式、考核标准应该更多元,不能仅以分数、成绩评判。孩子们从中收获了什么,有哪些转变,今后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学习,我想这些应该成为比较合适的评价因素。”凤凰城小学校长李友建议。

“学生哪个方面弱,就开课、学习,乃至纳入考试范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怎样让课程传播的价值观为学生所接受,才是最重要的。”合肥市一名学生家长梁先生说。他担心,随着课业负担加重,进入中学阶段,劳动教育也许会逐渐沦为可有可无或流于形式的“副科”,此前的学习也将失去价值。他认为,应当在青少年当中培养劳动最光荣的意识,让他们通过劳动教育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而非仅仅为了应付课程而接受劳动教育。

2022年,瑶海区教体局坚持“一条主线、三个理念、十大行动”的工作思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系统观念、项目为王、效果导向”为理念,以“红烛党建引领”等十大行动为重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政府“五大行动”部署要求上,努力打造“学在瑶海 活力教育”品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