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站塘校区:每天一节体育课,构筑健康新举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稳步推进《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工作方案》,落实“学在瑶海 活力教育”十大行动3.0版的实施意见,作为合肥市教育局指定的先行先试县区,瑶海区在面上整体推动的基础上,重点选择12所试点校结合实际探索“一校一策”,打造“一校多品”,系统推进小学阶段“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工作。
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站塘校区着力五育并举体育筑基,坚持体育与智育并重,开创“美健”体教融合模式。学校以体操课程为主要抓手,实施以美润人、以健达人的“艺体双翼,美健启航”特色模式,全面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聚焦“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改革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保障课时、提升质量,形成学校体育特色,丰富学生体育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为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科学实施,学校成立专项领导管理团队,将体育工作列为学校重点工作,多次召开体育工作部署会、体育教学工作研讨会。校长负责,业务副校长主抓,教学部门统筹协调,体育组细致安排,全校上下联动、精心研究、制定计划、全面实施,强化“五个保障”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
时间保障:科学统筹,协调整合。结合“每天一节体育课”实施计划,学校教导处合理调整作息时间表,科学制定课程安排表,集团总校长在全体教师例会上统一解读,统筹安排,确保各班“每天一节体育课”落实落地。
内容保障:丰富内容,夯实技能 。依据新课标课程理念,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体现“保证基础、重视多样、关注融合、强调运用”的理念,为学生未来体育学习、体育锻炼和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内容包括1-2年级:基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跨学科学习;3-6年级:专项运动技能、健康教育、体能、跨学科学习。
场地保障:合理调整 ,细致划分。针对两校共用场地、班级多的问题,学校对组织教学和场地安排进行合理调整、细致划分,让每一块场地都发挥作用,精细到每一节体育课有具体的场地,保障每一节课每一个班都有合适的场地上课。
师资保障:互通共融,教学相长。学校现有43个教学班,配备12名体育教师和4名形体老师,共16名教师。体育组有安徽省特级教师、校级领导1名,中层行政人员2名,有活力且积极上进,包括应届毕业生、优秀退役运动员等。组内师徒结对,教师间互通共融,保证体育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器材保障:通力合作,规范管理。学校根据课程内容配齐配足体育器材,满足体育教学所需,特别是针对体操课程购置了体操垫、跳箱、平衡木等器材,以满足“每天一节体育课”的需要。同时,为满足学生的大课间和课间活动的需求,体育器材向班级开放,器材室建立了借还制度,加强对器材的使用和监管,让学校体育教育在硬件配套及使用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各班教学内容和体育项目练习效果评价纳入到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考核中,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效果纳入学期考核目标。学校“每天一节体育课”专项管理领导团队每人负责一个年级,及时在教师群内对上课情况进行实时播报,细化反馈及巡查指导。体育组在每周一上午半天的教研例会上针对前一周“每天一节体育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优化和调整,确保体育课优质、高效、安全。
学校以“每天一节体育课”、“大课间”和“课间活动”考核评价促进体育工作管理,将大课间活动与上课内容相结合,课间活动与娱乐、兴趣、探索相结合,组织开展游戏、球类、民间体育活动等,让学生课间走出教室,根据自己喜好“动”起来;以运动技能玩转大课间,以体育游戏牵动课间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集体荣誉感,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健体、阳光运动”的良好氛围。
根据“学、练、赛、评”一体化理念,学校已逐步形成“体育课学技能—大课间练技能—运动会展技能”的学习体育自律有效机制。让学生在学和练的过程中享乐趣、强体质,在赛和评的过程中全人格、炼意志。
按照“安全第一,人人参与,形式多样”的原则,学校每学年有历时四个月的体育节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操锦标赛”、“体能闯关赛”、“花样跳绳挑战赛”、“同心杆障碍跑接力赛”、“年级拔河赛”等诸多体育赛事,分布在每月、每季度、学每学期里,比赛项目多样,学生热情高涨。除了校级比赛,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区、市、省级的体育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技术的机会,在“以赛导学、以赛代练、以赛促评”中引导学生在体育比赛中锻炼意志、增强体质。
未来,学校将继续落实好“每天一节体育课”,以体育愉悦身心,以体育健全人格,让运动习惯和体育精神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