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实效性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参与主体,新时代新征程民主党派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课题和政治任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参政党各项职能履行、各项能力建设的基础,而其中思想政治建设更是凝聚民主党派成员政治共识、夯实多党合作政治基础的关键所在。
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交汇期,多元思潮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问题错综复杂,民主党派成员思想的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无论是引导各民主党派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还是建设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都迫切要求发挥思想政治建设在民主党派“五种能力”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然而,思想政治建设仍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虚化、弱化现象,其实效性亟待加强。
究其原因,从形式上看,一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经费短缺、活动场所难以保障,而为数不多的政治学习往往以开会、读材料、传达文件居多,缺少深入解读和领会的过程;就内容而言,从基础的政治理论到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从历史教育到形势教育、从上级组织要求到支部具体事务等大多“面面俱到”,但时间所限只能“蜻蜓点水”无法讲全讲透。民主党派成员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当今信息时代资讯高度发达、获取极为便捷的背景下,这种零散化、碎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难以调动民主党派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虽然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如今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建设,进一步丰富形式,除了常规的文件学习外,经常组织参观考察、讲座交流等,但将思想政治建设和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相结合仍不充分,缺乏突出、鲜明的主题和深入的探讨沟通,因此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个体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转化的基础途径,经由实践的中介和桥梁,才能将客观见之于主观并转化为主观世界的价值观、社会观。思想政治建设事实上是客观世界通过实践对于个体的主观世界的影响和塑造,而不是孤立于实践的单独存在。作为以巩固、夯实民主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认同为价值目标的思想政治建设,必须通过客观实践而非单一理论灌输来进一步坚守政治信念。因此,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建设需要摒弃形式化思维,在思想政治建设中,与民主党派履职相融合、共同推进,在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民主监督中,切实关注、感知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高质量发展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更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激发民主党派成员活力和积极性,强化其政治责任意识,提升民主党派成员的责任感、归属感、获得感。
一是借助“履职+”明确方向。鼓励民主党派成员借助履职实践加深对国情、省情、市情、区情的了解,这是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绘制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改革图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活动应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组织活动形式,找准履职尽责的切入点,积极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充分发挥创造性、能动性,结合界别特长、民主党派特色,参与和支持改革,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贡献民主党派智慧和力量。民主党派知识分子众多,且以专业造诣深厚见长,可通过理论探讨、学术共享、课题调研等方式,结合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等职能履行,充分发挥政党整体优势,组织更具专业特色的活动,探索“民主党派+高校”“民主党派+企业”等共建共享模式,不断提高建言资政的质量,为中共地方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参考。同时,要在实践中引导民主党派成员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国家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进行更具针对性、建设性、操作性的深度研究和对策思考,答疑释惑、澄清谬误、增进共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得思想政治建设与履职能力建设同频共振、与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更紧密统一起来。
二是注重“特色+”分类施策。民主党派成员大多学识广博、思想活跃、政治敏锐、视野开阔,应采取契合其特点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民主党派成员的个性化需求“量体裁衣”、分类指导。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思想政治建设要寻求民主党派成员职能履行与自身业务、行业领域的最佳衔接点,从而更贴近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实际。例如,对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企业界成员特别是民营经济代表人士,要引领他们致富思源、义利兼顾,传承企业家精神创新创造,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建言献策,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挥其专业特长,为其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畅通渠道、搭建平台、提供机会,使其在承担社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中,提升对国家、社会发展的信心和成就感、使命感。对于民主党派中的专家学者、党外知识分子,则要引导其“走出象牙塔”,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国情、民情,将“上接天线”和“下接地气”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对于民主党派成员中思维活跃的青年成员,要以网络新媒体技术赋能,采用形式生动活泼及开放性、参与性更强的教育方式,关注其成长发展,为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加大对其创业创新的扶持力度。
三是通过“服务+”扎根社会。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体现社会担当、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途径。民主党派人才密集、社会联系广泛,要依托多方资源,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提升组织生活质量,增强思想政治建设实效。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要结合界别特色和优势资源,将民主党派所长与基层所需精准对接,实现组织活动与社会服务有效融合。如高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可依托校友会搭建共建共享平台,广泛联系校外民主党派人士,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健康义诊、法律咨询、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社会实践。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成员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政治资源,可依托人大、政协和其他统战团体,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专项社会调研,开展富有民主党派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撰写高质量的提案、社情民意信息。要进一步拓宽社会服务的新途径、新办法,积极争取地方中共党委、政府、民主党派省委会等多方支持,“组织搭台、支部唱戏”,鼓励、帮助各基层组织争创“一支部、一特色”的社会服务品牌。应构建“共建赋能”的创新体系,整合不同层级、不同民主党派组织的资源优势,探索“跨党派共建”“跨支部共建”“跨行业共建”“跨地域共建”等联合形式,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增强民主党派成员参与社会服务的归属感、责任感,激发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向心合力,使得思想政治建设和服务社会双向促进、共同增效。
(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