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言献策工作的若干体会
建言献策是党外人士服务科学民主决策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外人士发挥优势、彰显价值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作为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专家组农业农村组成员,在积极参与农业农村组建言献策工作的过程中,对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选好研究题目是建言献策的关键一步
选题要针对现实问题。选题确定是建言献策工作的起点和开端。建言献策选题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选题一般应能回应现实的或潜在的重要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农业农村组的建言献策选题一直紧扣党和国家的重大政策和社会的重大关切,聚焦政策的制定情况、已有政策的执行情况。例如粮食安全、耕地保护、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等重要的社会问题和选题需要集思广益。不同主体对问题的认知往往存在差异,需要全面了解不同主体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并做出合理的判断。农业农村组成员的学科背景差异较大,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往往不尽一致。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充分利用年度工作会议的机会,会前充分准备、会上集中讨论,按照中央统战部的统一要求形成2-3个集体建言献策选题。除了集体选题外,我们也鼓励专家组成员结合本职工作,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我们组每年都有近10篇个人研究成果。
选题要把握好题目开口的大小。如果拟定的选题开口较大,研究内容可能比较宽泛,难以找到研究问题的抓手,容易导致调查研究和分析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如果选题开口过小,则会使得研究范围和视角受到限制,难以全面深入地反映研究问题的全貌,一定程度造成研究结果的片面性、局限性或偶然性,无法充分体现研究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应尽量选取有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有现实操作性、大小适度的题目。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既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也要注意将调研观察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性认识,做好典型经验总结。
深入调查研究是建言献策的关键一招
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2024年农业农村组集体调研的主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就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相对较重的黑龙江省。地区确定了之后,还要做一些案头准备工作,具体去哪个市、哪个县,也要有所研究、有所考虑。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对被调研省有了解,我们可以提出意见,如2024年去黑龙江之前,我们就事先和东北农业大学的同行进行了沟通,他们给出了一些具体调研市、县的意见;另一种是我们提出关心的问题、明确的要求,请黑龙江省委统战部帮助和具体的省业务厅局建立联系,请他们建议调研的地点。
做好调研活动的安排。调研当以实地调研为主,考虑到自上而下安排的方便,也为了让全组同志能够更快地掌握宏观情况,最近几年我们在甘肃、黑龙江的调研都首先安排了一个由相关省级部门参加的座谈会,相关部门介绍有关情况,同时提出一些希望我们关注的调研问题。在近几年的实地调研中我们都吸收当地相关专业的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共同调研。这样做效果很好,一方面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展了,另一方面,省里面把这项调研也当成省内无党派人士的一项活动,避免只是简单地配合中央统战部安排的调研。
真正沉下去深入调研。农业农村组调研的问题涉及田头地块、千家万户,涉及不同的利益主体。在调研过程中,除了听取各级部门的情况介绍,农业农村组注意调研的全面性,特别注意听取基层农户、村两委和经营主体的意见。在实地调研中也要注意发挥不同学科专业背景成员的作用,这个过程也是专家组成员互动交流的过程。
及时归纳总结调研情况。这是实地调研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业农村组集体建言献策成果都明确由一位组长负责、秘书长协调,同时落实主笔人。主笔人的主要作用是呈现大家的观点,大家应该对调研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观点碰撞。这样的环节可以正式坐下来讨论,也可以在小组的工作群中讨论,以便让未能参加实地调研的成员也能参与讨论。
撰写调研报告是建言献策的关键一环
研究报告一般分为问题分析型和经验总结型。我们调研报告大多使用问题分析型。问题分析型主要表现为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描述性分析,分析内容是通过调查得到的基本数据、重要事实、总体状况,研究结论所反映的内容必须真实有效,有强有力的案例支撑和有效数据等佐证材料,如必须有收集的第一手资料、访谈内容或统计数据。经验总结型不仅列举某地或某部门在某一时期或某项工作实施过程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总结与之相关的政策设计、实施路径和典型事实,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与改进的措施,进一步概括出可供参考、可操作、可借鉴的经验思路。建言献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这就决定了在撰写调研报告时就要考虑到成果的实际转化问题。
重视并支持研究成果向政策建议的转化和应用。应用性研究中研究结果与政策转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完成政策转化才能实现研究的社会价值。政策建议转化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比如,已制定实行的公共政策中,对于民众支持和响应声音较大的公共政策应进行合理化解释,引导和促使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维续执行和推进;又如,在社会变迁过程中公共政策也会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所以要厘清政策的发展逻辑,及时调整和终止过时、多余和无效的政策,为做好政策的更替工作提出预判性建议;还有,对于有些政策还没有覆盖到的公共问题,就制定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提出针对性建议,提供达成政策目标的可行性方案。
充分理解相关公共部门需求,明确政策建议对象。通常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思路是概括研究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新思路、对策或建议。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则需针对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对比分析国内外的解决方案,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办法。对现有社会政策体系进行系统的、充分的分析和深入的理解,是研究社会问题、提出完善性的建议和政策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经验进行精准地总结、推广和提升。
聚焦政策建议方向和关键内容,加强内部讨论。研究报告完成后,特别是有关结论和政策建议方向完成后,到正式的建议完成之间,应该组织召开一系列的专题座谈会。座谈会的参加人员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实际工作者、政策研究人员,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可以分类召开、也可以混合召开。座谈会的目的,首先是核实有关的调研信息,判断调研发现的问题的真伪、性质及其代表性。在后期,座谈会主要目的是听取与会人员对政策建议具体内容的反馈。除了座谈会以外,有针对性地找个别专家和关键信息人开展政策咨询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发挥专家组成员的群体智慧和作用。农业农村组的人员组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一些专家长期进行政策研究工作,一些专家对技术问题很有专长,开展建言献策要充分利用专家的积累、智慧和知识体系,既降低信息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也能避免出现信息失真的问题,使得研几种情 究报告的质量得到提升,促进研究结果向政策建议转化的效率。对涉及多部门的政策研究,信息交流共享也会减少重复性研究,形成跨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和相得益彰的协作局面。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