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站街道:“暖宝”志愿服务队书写最美夕阳红

发布时间:2025-09-29 11:46 来源:瑶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浏览次数: 我要纠错

每天清晨,82岁的郝素云都会穿梭在恒通社区的楼栋间,抬头观察一扇扇窗户的窗帘是否准时拉开。这个简单的动作,是一份守护独居老人的“窗帘之约”,也是一群银龄志愿者用余生书写的奉献故事。

清晨七点半,合肥市瑶海区七里站街道恒通社区,82岁的郝素云已经开始了她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她抬头望向一扇窗户,看到带有“窗帘之约”标识的窗帘已经准时拉开,会心地笑了。

这是郝素云和社区独居老人之间的温暖约定——窗帘按时开合,意味着老人安全无恙。

一、银龄志愿者风采:从“郝阿姨”到“银龄站长”

在恒通社区,郝素云被居民亲切地称为“郝阿姨”。这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是“暖宝”幸福驿站站长兼志愿服务队队长。

多年来,郝素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投身志愿服务。2019年11月,郝素云创办了“暖宝”幸福驿站和“暖宝”志愿服务队。最初只有5名愿意发挥余热的银龄志愿者,为小区居民提供缝纫、理发、健康理疗等便民志愿服务。

二、 温情守护:“窗帘之约”的起源与发展

针对社区专业养老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郝素云主动牵头打造了“窗帘之约”公益项目。2021年12月,这个属于老人们的温暖约定正式开始了。

在前期摸排后,郝素云带领志愿者们为选定的高龄、独居老人安装了带有“窗帘之约”标识的窗帘。老人们约定每天早晨7:30拉开窗帘,晚上6:00合上。

窗帘按时打开或落下,表示老人安全,志愿者们便可以放心;如果有异常情况,志愿者们会立即上门查看,防止意外发生。

这个温馨的约定既不打扰老人生活,又能有效保障他们的安全,让小区里的老人们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温暖和关爱。

三、银龄志愿队伍建设: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郝素云的善举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团队从最初的5名志愿者发展到8支分队、25名核心志愿者、170多名兼职志愿者。

队伍中包括87岁的徐代英和73岁的周仕顺等老党员。他们长期开展环保、医疗、文化、家电维修等服务项目,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100余场次,服务群众超5.5万人次。

恒通社区以退休党员为骨干,组建了10支300余人的“永久牌”党员服务队。他们有效履行民意调查、矛盾调解、党建宣传、卫生监督、汛期值守、治安巡逻、文明创建“七大员”职责。

四、社区治理:银龄志愿者成为中坚力量

恒通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企业所建的家属宿舍生活区。企业1996年破产后,小区成为典型的开放式、脏乱差“三无”小区。

2015年小区改造后,为维护改造成果,恒通社区发动老党员在志愿服务、文明创建、协商议事等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实现了社区治理“由乱转治、由治转和、由和转兴”。

作为老旧小区,恒通小区乱晾晒情况比较严重。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郝素云多次走访居民征求意见,协助社区召开群众议事会。几经努力,有效解决了乱晾晒难题。

五、创新拓展:“银龄行动”动态与发展

七里站街道不断发挥“恒通做法”的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作用,创新延伸“窗帘之约”服务内涵。对于涉及医疗、维修等专业问题,联动社区医院、物业等专业力量,形成应急响应闭环。科技赋能也为“银龄行动”注入新活力。通过党建联建共建,瑶海供电分公司为辖区3独居、空巢、残疾等特殊群体提供“居家用电智能监测”服务。

六、 家庭医生融入:“健康有约”守护老人健康

七里站街道还将专业医疗资源引入“窗帘之约”,丰富“窗帘之约+健康有约”社区卫生服务品牌。网格员与“红色小管家”深入走访、电话问需,全面梳理重点服务对象名单,为签约老人建立详细健康档案。“家庭医生服务队”定期下沉社区,提供免费体检、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中医体验、健康讲座等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队协助需求对接与陪护服务,负责日常健康监测。

在郝素云和志愿者们的努力下,恒通社区先后获得“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安徽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等荣誉称号。如今,“暖宝”幸福驿站的缝纫机依然“哒哒哒”地响着。

这些银龄志愿者不再是需要被照顾的对象,而是社区服务的主力军。他们用一双双布满皱纹的手,缝补的不仅是衣物,更是社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恒通社区的银龄志愿者们用行动证明,夕阳依然可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