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话民生】民生真情托起“生的希望”

发布时间:2018-07-13 08:23 作者:财政局 来源:瑶海区财政局 浏览次数: 我要纠错

 

我叫郑新生,现年66岁,肢体残疾二级,租住在瑶海区华贝小区1栋408室。爱人王玉霞无业,儿子郑文银精神残疾二级,一家三口仅靠我微薄的病退工资维持生活。

我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后来我的生活起居完全依靠妻子料理。2005年儿子从部队退役后,出现精神异常,确诊为精神分裂症,需要常年服药,无法工作。屋漏偏逢连夜雨,2010年我又被查出胃癌,手术几乎切除了全部胃部。祸不单行,2014年9月,妻子王玉霞因上腹隐痛就诊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竟也被查出患有胃癌,而且癌细胞已转移,手术切除1/3胃部后,一直化疗至今。

我这个命运多舛的家庭经历这些重大变故后,几乎透支了我家全部的存款,家里的亲戚朋友也都借了个遍。如今,仅妻子的化疗费用、儿子的药费、房租及生活日常开支,每月仍需要七八千元,这还不包括康复、营养疗养费等其他支出。我的病退工资实在难以为继,生活的重压、病痛的折磨让我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社区民政主任王业勤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到我家进行上门访视,对我家的情况进行梳理、分析,量身定制帮扶计划。首先,社区为我和妻子办理了城乡医疗救助,报销了一部分手术、化疗费用,减轻了巨额医疗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又为我家申请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每月补贴1911元;因我和儿子生活无法自理,王主任为我和儿子申请了重残补贴、护理补贴、精残补贴,及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每年这些补贴合计近万元,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黑夜里的亮光啊。

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我在绝望中看到了生的希望。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民生工程的推进,会极大地解决城乡贫困家庭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的难题,消除我们困难家庭“大病拖、小病扛,大病小病愁断肠”的困境。而我自己也有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瑶海区七里站街道站塘社区郑新生自述  王学文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