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杭州市因地制宜将城市数字化改革融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性中,勇于创新理念,打破条块分割,通过流程再造、数据治理、系统推进、技术赋能、优化迭代,形成“乘数效应”,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敢于革新理念思维。杭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杭州经济和市政设施基础好外,更重要的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和相关企业勇于革新理念思维。“区域优势不如干部优势”,思想解放是第一位的。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干部必须开放思想、统一思想,摒弃本位主义,敢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打破各部门数据壁垒、联通数据烟囱。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党员领导干部要有“互联网+”思维和能力,要用系统的思维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架构要求、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要用数据思维来做数据协同,材料是数据,方法是治理,目标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二)善于创新制度机制。杭州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当地干部善于再造流程,敢于创新机制。创新要靠过硬的专业知识作支撑,杭州的基层干部普遍专业水平高,熟谙现代经济管理、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等行业知识。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中,杭州首先创建了一套领导小组、工作专班和统筹考核推动机制。专班中政府专员负责梳理逻辑、重构流程、提出需求,技术团队负责技术研究、系统开发、智能实现。专班分工明确、密切配合,运作高效。推进“揭榜挂帅”机制:应用场景建设引入竞争机制,谁先做好就用谁的方案、谁做得最优就用谁的方案,其他单位复用,不再另外开发建设。这样既调动了各地的积极性,又避免了重复建设。
(三)勇于拼命攻关。“开发—验收---优化”,连续加班5天,每天睡2-3小时,每个人都在拼,数据资源管理局和专班的同志有的因为缺氧送医院,有的因血压高达175,被医生勒令休息的。2020年2月5号凌晨5点,“健康码”第一个版本诞生了。杭州市智慧城市发展成果正是靠这种拼命精神和攻关精神,从点上突破,串点为线,集线成面系统推进,实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层、服务平台层和智慧应用层的融合发展。瑶海要发展,干部是关键。干部要敢立首位标杆,勇扛首位担当,与强者比、向高处攀;要拼字当先、抢字当头,融入新格局,才能实现瑶海跨越式发展。
(四)长于小处着手。“先离场后付费”“先看病后付费”“多游一小时”等38个应用场景都是杭州市以小应用场景撬动民生大服务的生动案例。“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既要从大处着眼保证方向不偏,也要善于从小处着手。所谓小处就是政务、商务、民生领域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瑶海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也要从方便用户角度出发,注群体等差异,打破数字服务领域弱势群体的数字鸿沟,秉持在开发设计中精心、流程再造中细心、人机交户中贴心的理念,做好流程上的减法和群众体验上的加法,终极目标是所有的智慧城市应用场景有用、管用、实用、好用,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共享数字时代的发展红利。
(五)精于求真务实。在杭州各级政府的文件材料中很少见咬文嚼字、刻意追求标题和内容对仗工整的官样文章,而是干货满满的“工作指导手册”。针对某一应用场景,更多是组建专班攻关,挂图作战,这在杭州乃至浙江是常态。这种精干务实的组织形式,在攻坚克难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很少见拉开架式广发通知长篇大论的会议,反而是小会多、短会多。很多会议中也没有讲究位置座次、会务服务、端茶倒水的繁文缛节。在杭州城市大脑公司,常见的是几个人在即时通讯工具上约一下,每人抱一个笔记本电脑凑一起或在线上就把会开完了,而这样的短频快的会研究的可能是几百万的项目。会前准备充分,开会直奔主题、不穿靴戴帽,讨论问题一针见血,效率很高,总之目标导向——一切奔着解决问题去。
我们要学习杭州干部先进的理念思路、精湛的专业知识、超前的服务意识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勤于对比反思、勇于实践创新,埋头改革创新,低头干事创业,营造良好发展生态,推进“数字瑶海、智慧新城”建设,为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合肥新兴增长极、东部崛起新引擎”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