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瑶海:有困难必救助 多平台解难题
近年来,合肥市瑶海区认真落实城乡低保、特困等政府救助措施,积极发展社会救助服务,努力贯彻“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各项社会救助工作。
部门联动,多途径及时救助
“感谢政府的关心和关爱,帮助我们一家渡过了困境,让我们的孩子有了新的未来。”2021年12月,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居民沈勇军(化名)因糖尿病引发肾脏衰竭、失明等,需要进行换肾手术,家庭十分困难,一家三口仅靠父母的退休金勉强生活,治疗费成为了当前面临的巨大难题。
今年1月,瑶海区民政局在掌握这一情况后,主动对接区残联、区医保局等部门及属地街道,积极为沈勇军(化名)开展救助。区残联结合实际情况开通绿色通道为其办理残疾证;区医保局根据其医疗费用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区民政局联合属地街道及时为沈勇军(化名)发放临时救助金并纳入低保和两项残疾人补贴保障范围。同时,街道将其纳入纾难解困服务对象定期开展帮扶,积极链接社会爱心力量送上慈善救助金,极大的缓解了沈勇军(化名)的家庭困难。
2月,沈勇军(化名)换肾手术成功治疗后出院,“多亏了政府各个部门的帮助,让我们家庭的困难得到了缓解,尤其换肾手术治疗成功后,更让他有了生活的希望。”沈勇军(化名)的父母说。
为更好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瑶海区加大摸排走访力度,主动发现辖区困难群众及时开展救助。2021年以来,新增纳入城乡低保对象376户692人,新增城乡特困8人,临时救助累计救助800人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6504.44万元,惠及困难群众18.53万人次。
纾难解困,用服务创新救助
2021年以来,瑶海区积极开展纾难解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通过双向发展,做到横向整合资源链接“常态化”,纵向实现救助体系“精准化”,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社区自治组织优势,构建“政府+社会+社工”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五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格局,打造“温度+精度”的幸福民生工程,让困难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现13个街镇开发区社会救助服务品牌化创建全覆盖,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帮扶困难群众3.04万余人次,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
“我得到了政府的关爱,我也要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其他困难群众提供帮扶”。瑶海区城东街道的盲人夏军(化名),平时靠低保生活,在纾难解困项目开展中,作为被服务对象的他,主动认领困难群众需求心愿,帮助纾难解困项目中需要按摩服务的困难群众主动提供服务,实现了自助互助。
瑶海区三里街街道的许奶奶,86岁,目前孤身一人生活在老年公寓。2002年和2010年,许老的老伴和儿子相继离世,随着年龄的增长,许老心中一直有一块石头不能放下,那就是她的身后事。三里街街道在了解到老人的心愿后,为了满足老人落叶归根的心愿,街道在与合肥市小蜀山陵园沟通的基础上,把许老纳入“益爱行”困难群众纾难解困工作服务对象,街道与社会组织以及爱心企业形成综合救助力量,为其百年之后提供免费的殡葬服务,了却她的心愿。许奶奶说:“现在我心里舒服了,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现在你们就是我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