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合肥市瑶海区胜利路街道翻开“绣花式”基层治理新篇章
“下面我们来认领滁州路粮食局大院生活小区,有人自愿认领吗?”主持人话音刚落,家住瑶海区胜利路街道滁州路社区的袁家炳立刻举起手来。“袁师傅就住在5号楼是吧?粮食局大院可是有7栋楼几百户人家呢,您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愿意主动认领这片老旧小区呢?”面对主持人的提问,袁家炳拍着胸脯说,“这里有多少停车位,多少盏行路灯,谁家的孩子上大学了,谁家老人腿脚不方便......这些我可都知道”。这是2018年5月24日,发生在瑶海区胜利路街道“小巷管家”公开招募现场上的一幕。
胜利路街道地处合肥市的老城区,街域内点状分布56处没有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呈现密度高、分布散、管理难的特征。2018年5月,胜利路街道党工委在总结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以“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为目标,有效整合“义务巡逻队”“平安志愿者”等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群众自治功能,探索建立“小巷管家”基层治理新模式。
如今,像袁家炳这样的“小巷管家”,胜利路街道已经招募了73名(其中党员20名),实现全街域5条主要大街、31条背街小巷全覆盖。“小巷管家”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有益补充,以“五字”工作法为要领,每天做好“巡”、“访”、“做”、“报”、“记”这五项工作。
近一年的时间,“小巷管家”共处理案件7000余起,寻访近10万小时,其中,随手解决乱贴乱画、整理共享单车、捡拾垃圾狗粪、劝导不文明行为、调解邻里纠纷5大类6600余件,上报协调解决事项400余件。通过“小巷管家”的随时巡逻、看护、监督,城市秩序的日常维护就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违法建设、乱停乱放等问题的随时发现、及时解决就成为可能。
有了“小巷管家”,一切群众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家住红旗社区的合铁家园的潘雪兰阿姨不这么认为,“我们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为了文明社区建设,我们这些老党员发挥些余热,尽力帮助社区解决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可真要遇到难题,我们还要找社区协调。”
“小巷管家”是助手,却不是指望。现阶段的社会治理重难点问题,仅仅依赖“小巷管家”还不能完全解决。在推进“小巷管家”工作的过程中,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一些管家在遇到自己上报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时,萌生了退出管家队伍的念头。管家俞永松对社区工作者说:“这些乱摆放的问题我们说过多少次了,居民不理解,经营户也不支持,问题得不到解决,你们要想想办法。”
为了保护管家们的积极性,街道党工委根据合肥市委2019年1号文件关于建立“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基层治理架构的要求,探索建立“板凳会议”工作机制。针对难以解决的问题,由社区党组织牵头,根据需要邀请“小巷管家”、居民代表、社区网格员、城管网格员、社区民警、区街相关部门参加,在发生问题的现场议事解决问题。位于明光路534号的徽商大院小区,由于无人管理,脏、乱、差和治安问题特别严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苦不堪言。街道党工委书记主动认领该小区,先后组织召开4次“板凳会议”,公开选出“小区长”,引导发动党员群众开展自治,3个月过去了,小区面貌得到极大改观。今年55岁的丁国静,是这个片区的“小巷管家”,在这住了一辈子,她逢人便说:“我们有困难,街道和社区的书记带着大家一起想办法,现在整修了道路、拆除了违建,配备了清扫保洁员和健身器材,下一步还要给我们引入物业公司,我们这些老同志心气更顺了。”“板凳会议”实行以来,共在7个社区召开了25次会议,研究解决问题36个。
“板凳会议”有效衔接了“小巷管家”,为了更好地发挥管家作用,街道还相继建立了“党员双报到”“一居多会”“网格党支部”“经营户自治”等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进一步凝聚了党群之间的合力,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同时也打开了基层治理的视野。
通过广泛发动社区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等事务,有效推进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进一步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并使之成为居民与政府间的“连心桥”和城市建设的绣花针,一边刺破城市的痼疾顽症,一边织出城市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