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合肥:瑶海三里街街道基层治理的新“三字经”

发布时间:2019-03-20 12:49 作者:三里街街道 来源:瑶海区三里街街道办事处 浏览次数: 我要纠错
    瑶海区是合肥的老城区,三里街街道则是位于核心城区的一个重要城区区域。三里街党工委下辖93个党组织,党员2173人。由于地处瑶海老工业和老旧小区聚集区,辖区下岗失业人员较多,流动人口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较差,社会治理痛点和难点仍然存在。
    近年来,面对城市基层党建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街道党工委学习先进经验,挖掘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作用,以辖区党建资源统筹联动盘活基层治理。合肥市委“1+8”文件出台后的数月来,该街道及时谋划,抓紧推进,紧扣“融、通、联”三字经,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
    “融”——党建开放引导治理开放,群众生活更方便
    “社区找群众,群众事就少;群众找社区,社区事就多。”这句话,是三里三村社区党委书记孙晶晶关于社区工作主动性的深刻感悟。三里三村社区老龄化程度高,居住生活着大量的老年人中不乏空巢老人、病残老人,如何让他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社区工作不得不直面的难题。
    退休在家的王其春就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尽管我有书画特长,但在家写字画画,没人交流,感觉很闷!”针对这一情况,社区组织成立了书法交流班,还依托 “同心圆”区域化党建联盟单位瑶海青少年活动中心、蚌埠路第二小学为交流班配备了专业的教师,并开放这些单位的专门场所。交流班定期开展活动,王其春充分发挥所长,逢周末,还和联盟单位教师及交流班成员免费为辖区孩子们培训书法,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2019年初,经过三里街街道积极申报,瑶海区文化馆总馆在三里三村设立了分馆,到三里三村社区分馆参加书画、合唱、棋牌、舞蹈等人数达200多人。不仅如此,社区还谋划按照业缘、趣缘、地缘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党小组,充分发挥这些群众中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推动健康发展。
    基层党建工作不仅要放到群众中去检验,更要在开放融入群众的过程中想出新点子、走出新路子。据了解,三里三村社区党委试点一年多的“同心圆”区域化党建联盟工作,他们吸纳驻区单位、企业、社会组织、物业公司为“区域化党建联盟”成员单位,各方制定共同章程、签订共建协议,形成以街道社区为核心、以章程契约为约束、以开放共建为纽带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推动城市基层党建由“社区党建”向“社会党建”转变。
    现代都市里“楼越高、心越远”问题,客观上的确影响了基层党建,但是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三里街街道瞅准这一点,整合辖区各类服务资源,以丰富的资源来突破物理空间,满足群众需要,以服务增强组织向心力。积极谋划打造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睦邻中心)”,落实社区文明实践站、“左邻右舍”便民服务亭全覆盖和区文化馆总馆三里三村分馆等共享项目,涵盖场所开放、志愿服务、文化体育等方面。
    三里街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许辉举例说,街道同时正在推进临淮路社区全市唯一“失能失智激活”项目落地,引进专业养老机构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凤阳一村“快乐家园儿童俱乐部”、凤阳路社区“法制夜校”、三里一村“星公益”驿站,打造铁路一村“儿童法学堂”,各个阶面、多种力量的引入,让三里街党建很有魅力。
    许辉介绍说,他们除继续拓展全区放在街道试点的“智慧瑶海”网络平台功能外,正在开发完善“综合网格全科社工”APP,推广“皖事通”APP,涵盖便民、经济、政务、活动等板块,为群众提供就医指南、预约办事、社保查询等服务事项。争取达到以往要到现场办理,以后通过APP 就能“掌上”解决。
    “破”——关注热点不如化解痛点,群众诉求更畅通
    “我今年88岁,在这个小区生活几十年了。”三里街铁路一村居民区2号楼居民陈玉华由衷赞叹。“现在我每天到菜市场买菜再也不像以前一样,鞋子不再脏兮兮、湿哒哒的,市场里面也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孩子们开车进来看我,也有地方停车了。”
    陈玉华说的这个铁路一村小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老化,加上没有物业公司管理,小区道路破损、下水不通、路灯不亮、环境不洁,居民意见越来越大,但小区整治,也没有那么简单。“是民心所向的事情,也是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铁路一村社区党委书记包先玲感慨。
    一次党代表活动中,社区党员反映的小区及自发形成的菜市场脏乱差问题,得到了瑶海区的高度重视,随后区委、街道、社区立即行动起来,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升级改造工作,对小区进口门头重新设计安装,规范自发菜市场240户商户经营,安装了挡板、雨棚而及500余块公益广告,对小区主干道以及楼栋之间10000平方米的道路用混凝土重铺,小区道路安装了路灯。改造过程中还组织市政、施工方、监理方、城管和社区每周六上午召开调度会,共计在调度会上解决了大大小小问题50余起,并召集居民和摊主就小区和自发市场的规划提出整改意见。
    “整整3个月,我基本上就泡在这个小区,和各级部门、居民在一起探讨小区整改,告诉居民整治动态。”包先玲回忆。
    “书记一趟一趟来,都是为了大家。”居民冯阿姨说,“有党组织出面,原来想象当中比较复杂甚至办不成的事情,一下子就在眼前实现了。”
    常说要打通基层党组织与群众之间“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在哪里?就在群众的痛点里。三里街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明说,党建工作有热点,但是党建工作不能光热热闹闹,走完这“最后一公里”其实是直面群众工作的痛点,重点是破解群众生活的痛点,不面对面谈、不实打实干,党的基层组织的群众基础就不牢,所以我们要让群众“有话有处说”,而且“说了能管用”。
    为了准确找到群众痛点,他们进居入户:三里街从今年1月开始,倡导干部党员“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办百家事”,深化街道“红色暖流”党员服务活动常态长效开展,启动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同社区网格员一起“我当一天社工”活动,推动“干部下到社区、来到家中,群众见得到人、说得上话、办得了事”。
    为了有效化解群众痛点,他们联动互动:深化“党群议事会”,推广天长路社区“大湖名城小巷总理”工作室经验,常态化邀请有关驻区单位或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出席,共同回应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主协商,大家的事大家商量、大家办。”
    为了增强问题解决成效,他们创新监督:来安路社区“红领党建指导员工作室”经验在三里街所有社区推广,全面落实党代表工作室制度,推动党建指导员、党代表下沉到社区,“零距离”倾听党员群众的心声,动态公布党员意见和群众诉求办理情况,在党建指导员、党代表和党员群众之间架起“连心桥”。 
    “联”——“社会管控”转向“社会治理”,群众感觉更幸福
    “我们社区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是开放式老小区,同时又地处东一环和火车站连接地段,辖区内三产服务业发达、流动人口多,尤其是还有个凤阳路集贸市场。”凤阳路社区党委书记腾云霞说,过去她常常在办公室、在小区、在市场转悠琢磨怎么开展工作。去年,街道积极申报了智慧瑶海数字管理平台,还把指挥中心就建在凤阳路社区服务中心对面,腾云霞兴奋起来。 
    三里街街道作为瑶海区首批智慧瑶海试点单位,承担了全区智慧瑶海先行先试重任,并从平台搭建、网格划分以及远程监控等方面高效整合了包括城管、治安、应急、信访等管理部门资源,将街道日常工作联动起来,推动工作迈进“智慧时代”。
    “这是凤阳路集贸市场门口的凤阳东路,目前有流动摊点疑似占道经营,我们会通过移动终端,通知相关人员到现场检查是什么情况。”三里街智慧瑶海平台指挥中心指挥长余超说,平台日常情况的曲线分析“管了大用”,“这些数据帮助我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而不是等接到投诉了才知道、才解决。”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发现小区进出异常情况,居委会将在第一时间上门排查。”腾云霞说,今年要琢磨新的问题了,比如党建引领下红色物业破题,“总之,要在居民遇到问题前就想办法解决。”
    三里街党工委积极以“联”字诀为思路,那就是以党建引领,联合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在党的旗帜下提升治理水平、提升群众幸福感。
    以提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的“平安三里街”建设为例,目前该街道以综合型网格化管理暨全科社工试点工作为契机,将8个社区划分为67个基础网格,建立完善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组织设置模式,形成以网格党组织为核心,老党员、老工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共治,实现“群众共建”。 
    三里街对接市级“四联四定”、区级“好帮手单位”等机关党员到社区开展常态化服务,许多街道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是解决得慢的问题,恰恰是通过市区两级的党建品牌途径得到了有效化解或破题。街道还正在探索推进“红色物业”工作,物业服务注入红色基因,服务起来群众更有温度。街道党工委书记李明说“基层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多而且作用大,都要活起来,基层才有活力”。
    联字诀的主要方面是主动作为,比如:主动服务九久夕阳红养老大厦建设和省二院三里街院区扩建工程,发挥区文化总馆三里三村社区分馆作用,补齐医疗、养老、文化等民生短板。以粮食二库、铁路一村、二村等“三供一业”移交为契机,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启动凤阳五村、安美苑等老旧小区整治工作。围绕辖区汽配市场转型发展,引导业态升级,缓解道路拥堵问题。通过设置街头游园、主题围墙、增设绿化等形式,打造乌衣路、临淮路和琅琊山路等地段慢行系统及来安路特色休闲街巷。
    合肥地铁二号线“三里街”站,人们有序地来来往往,过去和现在和谐融入,未来一幅幸福感满满的画面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