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首页 > 瑶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关于印发《合肥市瑶海区“十四五”城市管理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3-02-13 16:23  信息来源: 瑶海区城管局
    【字体: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3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工作完成情况.............…………………….......3

    第二节  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7

    第二章  “十四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7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8

    第三节  存在的挑战............................………………………………..........8

    第二章  “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9

    第一节 “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9

    第二节 “十四五”规划基本原则...........…………………….................9

    第三节 “十四五”规划发展思路....................……………………........10

    第四章 “十四五”城市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10

    第五章 “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11

    第一节 “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11

    第二节 “十四五”规划工作措施.................……………………...........12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15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城管局的科学指导下,瑶海区城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以服务瑶海转型发展为主线,以美化市容市貌、优化投资发展环境为目标,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2015年以来,先后荣获“合肥市创建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第十三届合肥市文明单位”、“第十四届合肥市文明单位”、“2018年合肥市城市管理创新奖”等荣誉。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经过了“十三五”期间不断发展,全区城市管理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第一节  “十三五”期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精准施策,“专项整治”提升街面管理水平。一是四项整治,打击行业违规行为。五年来,多部门联合治理“洗车店、废品收购点、驾校、物流快递”等行业违规行为。累计摸排洗车店229家,关闭51家,联合市政验收排水情况合格27家,联合环保验收沉淀池设置情况合格173家;摸排废品收购点79家,关停41家,整改合格38家,清理废品收购点占道经营183余处;驾校31家, 其中具有合格的教练场地并经市运管处公示驾校22家,关闭7家,剩余2家已移送运管处查处;摸排物流园16处,拆除违建4090㎡。二是铁路沿线整治,美化城区环境。2018年开展淮南铁路线专项整治,主动组建攻坚队伍,配合开展三里街、胜利路老站台等大规模违建拆除行动,累计拆违近7000㎡,清理菜地240000㎡,清运垃圾1658吨,彻底改变淮南线周边人居环境,2019年开展高铁沿线整治,制定《方案》,对辖区13公里高铁沿线,落实专班开展全线徒步巡查、区域包联整治,累计摸排整治40余处,清理垃圾27275吨、铲除毁绿种菜51533㎡、拆除违建360㎡、平整绿化土地40550㎡,辖区“高铁走廊”环境焕然一新。三是楼宇商圈整治,提升全区营商环境。拆除安徽大市场各类违法建设近1000㎡,规划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50个;在三里街汽配城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近100个;完成安徽轻工商城外立面及店招广告治理提升,全面清理东方大厦、中建大厦、闽商国际外立面违规店招广告,周边环境品质得到明显提升。

    ——精致提升,以“项目”为抓手打造宜居城区。一是公厕改造项目,根据市区工作部署,将全面改造老旧社会公厕作为基层治理和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2015至2020年对全区城中村、老旧小区、废弃厂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摸排,新改建老旧社会公厕129座,纳入统一管理,免费向社会开放。同时,在和平广场、十中、肥东南路公厕旁设立“幸福驿站”,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用餐的场所,得到市区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立面整治项目。结合《瑶海区户外广告设置详细规划》,充分发挥和平路、大通路立面整治辐射带动作用,对长江东大街(滁州路—当涂路)路段开展立面整治,更新沿线道路两侧建筑及附属物店招,规整空调机位和建筑附属物,翻新建筑底层、更换破损铺装等。同时结合“两口”、“五边”环境整治行动,综合考虑与兄弟城区交接区域环境融合协调及整治区域历史文化背景等情况,设计特色街区方案,重点打造沿河路“淮浦渡口”、滨河路“隆岗里”特色文化街区,全力提升城区交接口的立面品质。三是精品街巷改造项目。打造适合瑶海区城市风貌的立面景观示范道路,经过评选,对琅琊山路、滨河路、戴安桥巷、隆岗路、肥东路5条街巷,进行部分店招更新、空调机位规整、建筑立面刷新、重点建筑翻新等提档升级,进一步打造整洁有序的立面形象。

    ——常态管理,推进城市环境整洁有序。一是推动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成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围绕“街面序化、路面净化、立面美化”,制定了城管局百日行动方案,全面查找辖区城市管理各类问题,聚焦重点、难点,以项目化推进解决。二是全面开展餐厨垃圾收运。按照区餐厨垃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督促餐厨收运公司对已签约单位正常开展收运,组织各街镇、开发区对全区餐饮单位现状进行摸排,不断扩大签约收运范围,并协调解决问题,有近200家餐饮单位约20吨餐厨垃圾纳入收运。三是实施环卫立体化保洁,对城区主次干道定时进行全面清洗,深化环卫精细化保洁作业,常态运行白天喷雾降尘和夜间路面冲洗、机扫模式,加大对重要路段、区域,以及人行道、公交站点等人流密集区域的流动保洁频次。并且严格遵守垃圾清运规范流程及标准,合理安排车辆、调度人员、优化路线,全年清运垃圾32.12万吨,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工作目标。四是落实河道保洁及巡河督查。常态化清理河面、岸坡、河堤垃圾及排口底部淤泥灌木等,截污坝实行定岗拦截清理,全年处理约730吨各类垃圾;督促市场化保洁公司建立起巡河班长制度,日均巡河不低于2次,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前,二十埠河、板桥河、小板桥河水质和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改革创新,用“新手段”提升城市治理成效。一是大力推进执法体制改革。结合市、区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并通过《瑶海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三定”方案),落实相关机构设置、科室职责调整,同时厘清权责,确定权利清单。在区市政园林办设立派驻中队,负责市政、园林绿化相关案件的查处,以及针对东部新中心地域的特殊性,设立东部新中心城市管理服务站。二是简化政务流程。积极优化审批流程、推动限时办理,通过“安徽政务服务网”或“瑶海城管”微信公众号,在全市城管系统率先实行“网上申请办理、线下一次办结”,办理时限由5个工作日缩减至1-2个工作日,真正实现“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走路”。三是推进垃圾分类。在全区36个生活区、256个公共机构实行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累计投放智能可回收设备82套,厨余、分类等设施295组,参与市民约10万户。同时,借鉴先发地区快速推进成功经验,在胜利路街道恒大中央广场、合铁家园、锦绣豪庭等3个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模式试点工作,得到6000余户居民的踊跃参与。四是搭建数字化平台。在全区范围推行网格化工作,增加指挥平台功能,完善网格基础信息,共计开通网格化平台账户275个,各部门督查账户28个,收集录入门店信息8254户,并设置二维码巡查点位标识317个,实现网格员在岗履责动态监控。五是设立巡回法庭。城市管理巡回法庭挂牌成立,利用城管“巡回法庭”协调联络机制,定期与区法院沟通交流,纠正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首长出庭应诉,组织系统中层干部参加审判旁听,增强系统规范执法及依法行政意识。

    第二节  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部分城市管理工作体制、机制、方法滞后,城管工作水平与广大市民需求、现代化城市要求不相匹配;在一些城市管理领域高科技、新技术使用还不多;工作中重堵轻疏现象依然存在,对一些影响城市环境的顽症缺乏有效的方法与手段;重心下移、属地管理执行不到位,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仍未有效建立。

    ——城市管理经费投入不足。随着城区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标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成本急剧增加,但是城市管理经费并没有同步增加,造成了城市管理科技含量较低,环卫机械化设备落后、管理和专业队伍待遇较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了城市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居民整体素质的高低。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区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识比较淡薄,乱扔垃圾、乱吐痰行为随处可见,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区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量严重缺乏。城管部门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不断扩大,执法内容繁多,与日益繁重复杂的任务相比,执法力量却严重缺乏,执法队伍的职能设置不能做到专业化,执法范围不能全覆盖,影响了城管执法的水平和形象。

    第二章 “十四五”期间城市管理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理念和技术的变革,特别是数字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发力,给城市管理带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公开不到位、数据共享难、数据质量低等挑战。

    第一节  面临的机遇

    ——从数字化城市建设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大数据时代到来的背景下,通过借助大数据的有利平台,通过运用大量数据,最终完成对目标的精准定位,从而缩减管理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促进效率的提升。

    ——从智慧城市建设来看。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第二节  存在的挑战

    ——从信息共享角度看。就目前来看,谁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由于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数据难以实现畅通,特别是各部门使用的信息技术标准还不统一,因此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从数据质量看。在日常城市管理工作中,每天都会面临大量繁琐数据,数据收集渠道主要有下级单位上报数据、调查统计、普查等,每一个渠道都有很多因素影响数据质量。

    第三章  “十四五”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瑶海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城市管理资源,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和创新能力,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的科技支撑,全力建设和谐有序、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为促进瑶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新发展理念原则。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断,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展城市体检,切实做好“补短板、惠民生、升品质”工作,着力提升新时代城市建设管理能力,加快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把解决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高效能管理城市为群众创造更加方便、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坚持依法管理原则。坚持依法管理城市,依法履行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城市管理执法队伍的执法行为。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化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手段的创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坚持公众参与原则。建立多层面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市民、企业、社会组织能在城市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政府与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市民协同管理城市的合力。

    第三节  基本思路

    “十四五”期间,将围绕执法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提升执法队伍素质;围绕生活垃圾分类推广,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标;围绕“两口”(区域接口、城市出入口)、“三面”(路面、街面、立面)、“四重”(重点交通站点、重要城市干道、重点街区、重要景点)、“五边”(医院、学校、菜市、车站、写字楼周边)区域开展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为瑶海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第四章 “十四五”城市管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区级大城管体制,深化以管理重心下移为特征的属地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镇街、开发区城市管理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其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进一步创新管理和作业模式。全面优化城市管理清扫保洁、市容管理、行政执法的基础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继续推进城管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的改革。更新执法理念,加大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力度,基本实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规范化、专业化、亲民化”。

    ——大力推进科技兴业、人才强业的行业发展战略。加大城市管理科技投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逐步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深入推进数字化城市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区级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第五章 “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第一节  主要任务

    ——一支队伍“强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法律法规,形成行政执法规章、制度、标准全覆盖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城管系统执法体制,明晰权责清单,构建执法新体制。执法装备齐全,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推进行政执法力量不断向街镇一线倾斜,建立完善城管执法办案系统,努力实现执法信息市、区、街镇三级数据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打造瑶海“法治城管”、“智慧城管”形象。

    ——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十四五期间,瑶海区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精神,从落实城市主体责任、推动群众习惯养成、加快分类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法治基础,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树立科学理念,分类指导,加强全链条管理。同时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尽快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市容市貌整洁靓丽。城市公共空间管理规范,街面秩序有条不紊,城市道路整洁有序,户外广告设施及招牌管理规范,环境风貌协调美观,富有瑶海区特色和目标定位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突出风格、品位,建设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相适应的城市形象。

    ——建设数字城市。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北斗定位系统、数据库系统、多维信息采集、协同工作处置、智能督察考评、预警决策分析等手段,设置数字城市有关的部件、事件标准,向“全移动、全感知、全景化”等方向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快捷化、事件可视化、处置扁平化、评价考核标准化,构建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数字城市模式。

    第二节  工作措施

    ——推动执法力量整合。整合市容环卫、行政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积极落实与公安机关、检查机关信息共享、案件通报制度,与交警、市监、文化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提高相关部门对城管执法的支持力度,提升城管执法效率。

    ——梳理执法管理事项。依法科学确定执法管理范围,重点梳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多头管理问题突出的事项清单,明确基层综合执法队的执法管理事项,逐步探索并建立起无缝衔接的沟通机制、培训机制和监管机制。

    ——探索基层治理模式。按照“贴近服务基层、注重前端处置、主动发现问题”的原则,统筹、强化执法管理工作,推动执法管理与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相融合,由街道综合执法队对各类基层执法案件进行分类、梳理、处理,实施常态化、精细化、制度化管理。

    ——引导分类投放。一是统一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在城市范围内实行生活垃圾四分类,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居民居住区以及党政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办公场所、菜场、集贸市场、商业综合体、车站等一般实行四分法,广场、公园、城市干道、体育场馆等公共区域可根据垃圾产生实际情况实行二分类。二是合理设置垃圾投放容器及投放点。统一垃圾分类标识和垃圾桶颜色,按分类标准配备布局合理、数量适宜的分类投放垃圾容器,探索开展生活垃圾“定点”投放管理,提高居民源头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因地制宜推进居民小区撤桶并点工作,鼓励所有新建小区按每300—500户规划配建一个四分类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老旧小区按楼栋分布情况,合理设置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

    ——科学分类收运。一是加快完善垃圾分类收集站点。优化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站点布局,改造城区内的垃圾房、转运站、压缩站等,适应和满足生活垃圾分类要求。探索通过对现有垃圾转运站进行升级改造,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计量、中转等功能。二是优化配备垃圾分类运输车辆。按照垃圾“四分类”需求配备专门的分类运输车辆,规范车辆分类运输标识,做到运输车辆密封性好、分类标识明显、节能环保。三是强化垃圾分类收运管理。严格实行垃圾分类运输市场准入,做到垃圾运输专车专用并符合相关规定。可回收物运输至资源化回收中心进行回收利用,有害垃圾由具备专业资质的运输单位运输至有资质的处置企业进行规范安全处置,厨余垃圾24小时内及时清运并密闭运输至厨余垃圾处置设施,其他垃圾直接运输至垃圾焚烧厂或卫生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置。推行各类垃圾按时段进行收运的模式,公开分类收运时间、作业规范,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集中分类处理。一是加快推进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推进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将可回收物纳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进行资源化处理。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引导建设规范站点。二是加强有害垃圾规范处置。分类收集后的有害垃圾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纳入危险废物管理,交由具备相应利用处置资质的单位利用或无害化处置。三是强化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加快建设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着力补齐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短板。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采取小型厨余垃圾处理站模式就地处置居民区和单位厨余垃圾。四是持续提高不可回收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进一步推进垃圾焚烧处理等设施建设,鼓励、倡导以清洁焚烧处理为主要方式处理不可回收类垃圾,到2025年底,基本实现城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加强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等处置设施建设。

    ——美化城市景观。在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中,结合道路整体风貌特色,利用沿街建筑立面上的细部、墙面、店招等进行合理的装饰设计、色彩规划运用,通过一些必要的整治改造,使沿街建筑立面的背景在视觉上协调、美观。

    ——开展老城区微整形。老城区片区坚持立足实际,重点展示特色“微整形”,以点带面,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示范路段、示范区域,如站前路、胜利路、新蚌埠路、铜陵路、北一环路、临泉路以及明光路等。

    ——深化文化印记 。通过户外广告及招牌设计深化商贾文化、江淮建筑文化、老工业基地文化、铁路文化等瑶海文化印记,在部分重点道路、重点区域、地铁站口等打造若干文化展示路段及节点。

    ——建设智慧城管。通过智慧城管平台建设,部署智慧渣土系统、综合执法及档案管理系统、智慧公厕等系统等应用,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合理管控各类舆情增加城管工作服务满意度,创新城管工作管理模式,极大提高城管工作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

    ——狠抓市容环境提升。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精细化作业和管理标准,提升机械化作业率。完善“门前三包”和“网格化管理”体制,严格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围绕长效化管理,开展文明养犬、占道经营、共享单车等专项整治,规整零乱空中缆线,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升楼体亮化智能水平。利用物联网单灯控制器,组成照明“神经网”,实现每盏路灯根据光线情况自动开关灯、调整光亮度、故障自动报警。

    第六章  规划实施保障

    本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区城市管理领域发展的总纲领,是实现瑶海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保证。

    ——投入保障。争取区财政支持,增加对民生工程、立面提升、数字化城市等方面的投入,在资金、人员、组织等各个方面给予足够的保障,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领域的硬件水平。

    ——人才保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的培训机制,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实现队伍结构与素质和未来五年城管执法形势和任务要求相适应,人员知识与能力和岗位职责相匹配,为城市管理提供智力支撑。

    ——机制保障。积极倡导上级部门研究制定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实际、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的城市管理法规、制度和相应的规范,使城管执法能够有法可依,依法管理。

    关于印发《合肥市瑶海区“十四五”城市管理规划》的通知.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